看过一篇文章,署名是“牛蛙外公”的上海退休教授写的《牛蛙之殇》,说他外孙经历三年各种培训班的准备,没有通过上海民办四大民办小学的入学面试,原因是孩子因长期压力过大,有了幼儿抽动症,最后出国学习的故事。
读了之后对我触动最深的是,文中的孩子父母和祖父母都是中产家庭,有着高学历,对孩子给予厚望走精英路线。我从中看到了父母对孩子的付出,看到了孩子在这些准备之下的痛苦,同时更看到了他们无法接受自己孩子不那么优秀的事实。
回看自己所教班级的孩子,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对事物有着不同的认知能力。这一群如此有差异性的群体,如果用同一把尺子来测量他们,对于那些学优生来说当然会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优越感和成就感。而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更多是障碍,是挫败感。教育学中有“因材施教”,这里的“因材”就是教育因人而异。让孩子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即为成长,班里有个孩子从原来不会写字,不能遵守课堂秩序,到后来的认真学写,遵守秩序。我认为这就是孩子成人的过程。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更多的是该放平自己的心态,找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让他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