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教具在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纲要》中指出:“幼儿时期以游戏活动为主。自制的玩教具不仅具有娱乐性,更具有教育性,让幼儿以玩具为依托,在玩的过程中能够得到真正的发展与提高。玩教具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的玩教具能使幼儿真正的玩在其中,从而乐于主动地动手、动脑,进行探究、学习以及知识的再创造。玩具是幼儿最亲密的伙伴,也是幼儿学习的重要资源,是幼儿的“教科书”。 自制玩教具有利于幼儿想像和创造。一般来说,形象性的、开放性的玩教具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想像和创造。
《纲要》中指出:“幼儿时期以游戏活动为主。”玩教具操作是幼儿以游戏形式为主的自我学习和知识建构的过程,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幼儿教师设计制作玩教具、利用玩教具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能更好地结合教育目标以及幼儿的发展需要,使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身心得到更好地发展。
一、自制玩教具的目的和意义
游戏是幼儿的生活,玩具是他们亲密的伴侣。对于幼儿来说,“玩具”可以是任何东西。幼儿探索他们手边可及的每一样东西,并且可能把每一样东西都变成可玩的“玩具”。通常我们把成人专门为儿童制作的、供儿童游戏之用的物品称为“玩具”以区别于自然的、非专门制作的“游戏材料”。
在“玩具”产生之前,儿童自己寻找和选择玩物。。玩具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表明,人们创造玩具,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儿童,更重要的是为了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生产和生活的实用技能。玩具承载着成人对儿童的期望、教育意图、价值观和社会文化习俗等。娱乐性和教育性是玩具的基本特性。
“教具”一般是指“教学时用来讲解说明某事某物的模型、实物、图表和幻灯等的总称”,主要用作教学的辅助物。“寓教于乐”一直是人们对于教育、尤其是年幼儿童教育的理想。自17世纪英国思想家洛克发明了识字积木,率先尝试把玩具和教具合为一体以后,各种各样“以帮助幼儿学习和理解某种知识、概念和原理为目的”的“教育性玩具”层出不穷。。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幼儿自制玩教具是我国幼儿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当前幼儿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和幼儿园办园条件已经有了较大改善的情况下,有必要重新认识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的目的和意义。
一)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
自制玩教具是相对于需要花钱购买的商品化玩教具而言的。,就地取材,利用各种无毒、安全卫生的自然物和废旧材料自制玩教具”。 玩具虽然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它却是儿童游戏和学习的重要物质基础。虽然没有精美的玩具儿童也可以游戏,他们可以把手边可及的每一样东西变成“玩具”,但是,玩具和游戏的历史和现实的联结是如此紧密,以至于我们很难把儿童拥有游戏的权利和拥有玩具的权利分开。社会和成人有责任为儿童提供玩具,保障他们游戏的权利。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幼儿自制玩教具,为幼儿的游戏和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玩具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各种感知觉刺激和可操作的、具体形象的“概念框架”,为幼儿动手动脑主动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如陈鹤琴先生所指出的那样,“玩具不是仅仅乎供儿童玩笑的,快乐的,实在含有科学游戏的性质”。[5]玩具的具体形象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决定了玩具作为幼儿学习的“课本”的年龄适宜性。 可以为幼儿创造更适宜的游戏和学习条件,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
自制玩教具使废旧材料得到合理的利用,不仅有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也有助于从小培养幼儿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态度和责任感以及实际行动,可以成为幼儿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
(四)传承社会文化
玩具不仅仅是“玩物”,它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玩具和自然的“游戏材料”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人类社会的文化产物,凝聚着人类社会的文化历史经验和价值观。
自制玩教具,是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自制玩教具的创意往往来自于节庆活动、传统习俗、民间游戏等本土文化资源,在取材上往往利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对于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和本地文化和生活习俗具有独特的作用。例如,端午节的布老虎、中秋节的兔儿爷、清明节的风筝、元宵节的花灯、春节的舞龙等自制节庆玩具,有助于幼儿认识和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
(五)促进家长参与和家园合作
家长参与和家园合作是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幼儿园的自制玩教具活动可以成为家长参与幼儿的学习过程、家园合作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家长参与和家园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具有重要意义:(1)有助于家长认识和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特点、内容,生动直观地感受到游戏和玩具对于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更新教育观念;(2)家长可以帮助收集自制玩教具的材料、提供设计和制作经验、参与围绕自制玩教具开展的主题活动等,使家长能够在参与幼儿学习过程的层面上和幼儿园合作,提高家长参与的深度;(3)有助于家长体验和认识自己的教育责任和能力,唤醒和增强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角色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来,有益于增进亲子关系以及家长之间的分享和交流。
二、自制玩教具要结合教育教学目标及幼儿的发展需要。
教师在自制玩教具的同时,要时刻考虑幼儿的教育教学目标以及现阶段的发展需要。使自制的玩教具不仅具有娱乐性,更具有教育性,让幼儿以玩具为依托,在玩的过程中能够得到真正的发展与提高。例如:我结合中班幼儿“能理解10以内的序数的含义”这个目标设计了一款“动物宝宝找家”的玩教具,运用废旧的药盒拼搭了一栋立体的楼房,引导幼儿根据动物卡片背面的序数为小动物找家。幼儿在游戏中不仅乐于操作,而且更能将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运用其中,从而得到巩固和延伸。
三、自制玩教具要具有可操作性。
玩教具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的玩教具能使幼儿真正的玩在其中,从而乐于主动地动手、动脑,进行探究、学习以及知识的再创造。教师在设计玩教具的过程中应考虑玩教具操作的目的性、操作的方法与途径等方面,使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与满足感。
四、自制玩教具要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
自制玩教具不仅要面向全体幼儿,而且更要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可在同一目标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幼儿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玩教具,使不同能力程度的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有目的进行操作,从而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制作钓鱼玩教具中,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鱼钩,如吸铁石鱼钩、铁弯头、毛绒粘钩等,以便于适合各种不同能力的幼儿操作与提高。
五、自制玩教具可取材于身边常见物品,变废为宝。
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可有重点,有目标的收集可利用的、安全的废旧材料,如:废旧纸板、月饼盒、酸奶瓶、手纸筒、秸秆等,并利用这些废旧材料合理的设计制作玩教具。这样不仅可以废物利用,有效的节约教育教学资源,更方便的取材于身边的事物,使这些旧物变废为宝,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自制玩教具可结合于教育教学内容,将知识延伸到一日生活中。
玩教具的制作可取材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内容,将其内容合理的安排设计在玩教具中,使幼儿在同一目标的引领下,通过自主操作玩教具的过程得到更好的延伸与提高。如在小班的《轱辘轱辘》主题活动中,我设计制作了 “奇妙的滚动”玩教具,从中为幼儿制作了各种形状的坡道,如:S型坡道、直线坡道、楼梯坡道、波浪形坡道等等,并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能滚动的物体,使孩子的区域活动中进行自主地操作与探索。幼儿对此操作非常感兴趣,并从中观察、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科学现象。
七、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根据幼儿游戏活动的需要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自制玩教具,充分发挥玩教具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为幼儿提供适宜的、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材料,注意在幼儿使用玩教具的过程中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兴趣、问题和困惑,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对话与互动过程中和幼儿共同成长。
八、鼓励幼儿参与
幼儿园自制玩教具活动,可以分为教师根据幼儿游戏和教学的需要为幼儿制作玩教具、幼儿在教师的支持帮助下为游戏和学习活动制作玩教具两大类。幼儿参与自制玩教具的活动,从过程到结果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幼儿动手做玩具的过程是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想像和创造性,丰富他们的经验;做玩具的结果可以让幼儿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到自己的能力,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幼儿自己做的玩具可能比较简单粗糙,但是它凝结着幼儿的智慧、情感和劳动。“实践是第一性的,要自己动手,通过制作-思考-再制作,最终制作出令人满意的玩具来,从这一过程中体味到亲手制作玩具的乐趣,使儿童沉浸在揭示出隐藏在自然界中的某些真理的无限喜悦之中。”自制玩教具活动应当重视玩教具制作过程中的幼儿参与,把玩教具的制作过程转变为在教师支持下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过程,让幼儿“做中玩,玩中学”。
九、注重自制玩教具的使用
幼儿园自制玩教具活动应当注重自制玩教具的使用。教师为幼儿制作的玩教具应能激发幼儿探索学习的兴趣,而不是仅仅可用于装饰、欣赏的“看具”。
1.注重自制玩教具的可探索性
玩具(包括自制玩教具)应能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为幼儿的主动学习创造条件。玩教具的“可探索性”,不仅仅是指可让幼儿“动手”,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和维持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一)教育性
玩具是幼儿最亲密的伙伴,也是幼儿学习的重要资源,是幼儿的“教科书”。从古至今,玩具在娱乐儿童的同时一直承担着“教育者”的角色。教育性是玩具的基本特性之一。
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的“教育性”,还应当体现在根据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来考虑自制玩教具适宜的“用途”,充分发挥自制玩教具的作用,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实例:两件辘轳玩具的比较
辘轳是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一种起重工具,通常安在井上汲水,过去在北方农村常见。在一个自制玩教具作品展览上我们看到了两件辘轳玩具。这两件作品都可以让幼儿摇动辘轳的把,把装满水的“小桶”提上来,可以让幼儿体验轮轴起重原理,属于“科学教育”的范畴。
其中一件作品的独特之处是给辘轳“安”了一个家,把辘轳放在了“井”里,不仅使辘轳回归了生活,也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有意义的社会生活情景。如果在“我们喝的水从哪里来”这个主题活动中利用这个作品,不仅可以让他们亲身体验轮轴起重原理,还可以丰富幼儿关于水的来源的知识,帮助幼儿了解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
(二)科学性
1.知识、概念与原理正确
相当多的幼儿园自制玩教具属于“教育性玩具”。教育性玩具通常包含一定的学习任务,它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幼儿通过操作来学习和理解抽象的概念。应当说,它更像“教具”或“学具”,其“教育”功能大于“娱乐”功能。例如,上面所提及的辘轳玩具属于这类教育性玩具。
2.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
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的“科学性”,还应当从它是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评价。自制玩教具时,要考虑玩教具所承载的知识、概念和原理是否是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需要去学习的,幼儿是否能够真正理解这些知识、概念和原理。
(三)趣味性
玩教具的“趣味性”要求玩教具的设计者、制作者以儿童为中心,体味“童心”“童趣”。 富有“趣味性”的玩教具,首先要在色彩、造型等外观因素上受到幼儿喜爱,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为幼儿喜闻乐见;其次,在玩法上要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操作过程有趣,具有可探索性。简言之,富有“趣味性”的玩教具要“好看又好玩”。
(四)创新性
自制玩教具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构思新颖。自制玩教具在外形、结构、使用方法以及所用的材料等方面要“独具一格”或能“推陈出新”。二是有利于幼儿想像和创造。一般来说,形象性的、开放性的玩教具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想像和创造。
自制玩教具是教师智慧的闪现与辛勤汗水的结晶。它不仅有效的节约了教育资源,更能使幼儿通过玩的过程中获得自我的发展提高。玩教具如幼儿成长的一座桥梁,不仅要为幼儿搭建合适的高度与长度,延伸的方向也一定要正确。因此,教师自制玩教具,形式虽小,意义重大。教师应合理的为幼儿设计制作玩教具,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快乐学习,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