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后疫情阶段地理教学的几点措施
许昌市第一中学 张文杰
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让我们再次感受了世事的变化。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战士,全国所有学校都积极开展各类线上教学工作,确保“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等到疫情结束返校后,由于学生地域不同、家庭情况不同、学情不同,线上教学效果势必是一锅“夹生饭”。教师如何将线上教学中分散于五湖四海、不同地域、不同学情的学生重新整合在一个教室统一教学目标上同一节课,如何将线上和线下教学有效衔接是很多教师面临的一个很棘手,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大问题。我在开学后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做好收心教育。学生度过了一段特殊的超长寒假,其心态都较为松弛。这时,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尽快调整好学习生活规律,迅速有序地投入到学习中,帮助学生恢复到原本相对紧张状态的真实课堂状态。这种状态的转变需要时间。因此,复学后我没有急于第一堂课开课就投入紧张的复习、检测或新课环节,而是跟学生一起将线上课程学习 “倒电影”式地回放一遍,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已学知识散点及相互逻辑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氛围中调整学习状态,适应线下教学过程。
二是摸清底细。首先,开课前做好学生线上教学情况摸底工作。我提前梳理线上教学过程的遗漏之处,特别是线上无法实现,需要复学后通过线下课堂进行补齐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其次,利用教学平台,结合课程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线上学习效果检测活动,利用大数据真实剖析学生对已上过的线上教学重难点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查漏补缺提供有力依据。
三是及时查漏补缺。通过摸清底细,做到心中有数,并及时有效制定及调整相应的授课计划。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学习质量进行诊断评估,及时做好查漏补缺。一方面由于学期课程总课时有限,另一方面也避免炒现饭式地重复教学导致事倍功半,因此,开学后,我将复习、检测和进行新课有机衔接起来,准确把握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优化教学设计,确保教学内容有的放矢、精准高效。
四是加强课堂思政。通过学习全党全国战“疫”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英雄人物、感人事迹等,使学生再次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并结合地理学科特点,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个开学比任何一个时候都艰难,都焦虑,它考验每一个老师的责任、担当、智慧。作为老师,我们也经历了一段不一样的授课体验,在后疫情时期,我们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学生分化严重的现实,充分发挥了线上线下教学衔接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把坏事变好事,疫情不但不延学,还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