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每一个人,是教育的必修课
zhangyuzhi发起了2020-09-13
0
回复
10
浏览

尊重每一个人,是教育的必修课

许昌市第一中学    张文杰

      假期读了一本儿童读物——《窗边的小豆豆》,其中的故事让我很难忘,作为教师的我感触很深。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日本作家,名叫黑柳彻子,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还担任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而这本书实际上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小豆豆因为淘气被退学。她慈祥的母亲带她来到了一个特殊的学校——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这个校长,极其注重对孩子自身个性的培养,并给孩子们充分的自由空间。在巴学园里小豆豆有了一段与众不同而又幸福美好的童年时光。

      小豆豆是幸运的,她有一个宽厚仁慈的妈妈。在老师的眼里“小豆豆”是个顽皮、很难管教的孩子,在课堂上她多次吵嚷着跑到窗边去看自己的偶像“宣传艺人”,她还许多次掀起课桌的盖子……,由于她不守课堂纪律而被老师“罚站”走廊,最后被退学。妈妈四处奔波寻找新的学校,始终没有告诉小豆豆被学校退学的事情。妈妈也没有在回家后责备小豆豆,因为聪明的妈妈觉得,即使说了,小豆豆恐怕也不理解自己哪里做错了,而且还会在心里留下自卑的情结……小豆豆的自信心被妈妈保护得完好无损,为小豆豆一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幸运的是小豆豆来到巴学园后,这里有一位伟大的校长,小林先生是伟大的,之所以伟大,不仅体现在他创办了“巴学园”,在这只有50几个人的学校里,他用废弃的电车改装成上课的教室;午饭也很特别,是“山里的东西”和“海里的东西”。有时在下午散步时还会教他们一些知识,例如怎样种花,怎样识别各种菜籽……

      如果我是学生,我会羡慕小豆豆有一位宽厚仁慈的妈妈,有一位让人无限崇拜的关爱学生的校长,还有充满爱心和幻想的巴学园。作为学校,巴学院不仅仅提供了学生的活动的空间,小豆豆在这里学会了爱,生活和成长,学会了在生命的别离中得到感悟。最重要的是,她在这里珍藏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

      从书中可以知道,巴学园的教学环境对孩子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让我反思身为教师的我在无形中为学生创建了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生活环境。在一般人的眼中,小豆豆算是一个问题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总是乐此不疲地开关桌子,站在窗边跟路上的宣传艺人打招呼……这样的孩子是最让老师头疼的学生。而在巴学园中,曾是老师“眼中刺”的小豆豆是天真的、聪明的、热情的、自信的,正如小林先生对小豆豆经常说的那句话“小豆豆,你真是个好孩子。”回想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曾出现像小豆豆一般需要我们帮助的孩子,但我更多是以一名老师的身份去教育孩子,而孩子是否真的接受,教育呈现出的效果是单纯满足于教师个人的期盼还是真正有利于孩子自身的发展却未曾深思过。试想小豆豆如果没有进巴学园,没有遇见小林先生的话,她会变成什么样子?在巴学园中的每个孩子在校长、老师眼中都是一样的,而这一种平等不但教会孩子们待人接物要平等,更在无形之中在孩子心中播下一粒种子,是希望、自信、善良……要在孩子们心中构建人人平等的这种意识并非只靠老师口头上的表述就能出成效的。小林先生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特征并将其转化为一种优点。无论是淘气不懂人事的小豆豆、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泰明,还是身材短小再也长不高的高桥君……这些在常人眼中不寻常的孩子在巴学园中看起来是普通的或是优异的。为了不让高桥君对自己的身形而感到自卑,小林先生为他设计一场只属于他的运动会,让他尽情释放,展现自己的光芒,希望他不要忘记夺得第一名时的自信。让孩子在体验中收获成长。

      在因材施教的口号下,我们时常固步自封,放开手让孩子们去寻找答案,体验过程中的点滴,信不过学生自己可以摘取胜利的果实,时常要求学生整齐划一坐在位置上听课,听着我们的指挥行事。或许巴学园“乱七八糟”的上课方式更能体现孩子自我发展,更贴近因材施教的精髓。无论是课堂对学生自我选择的尊重,还是校园活动中对“弱势”孩子的关爱,甚至是校园中的属于孩子们专属的树木,都在传递着小林先生的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教育思想。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少了一个过程。我们期盼孩子能够成长,因而害怕他犯错,在班级中我们会树立学习榜样,但是否孩子们真的就以此为榜样了呢?为了达到我们自己的期盼往往忽略孩子是发展中的人,忘记了只有在过程中才有所收获的道理。小林先生耐心地听取每个孩子传递出来的讯息,那怕知道孩子犯错在找借口,他也从不打断,让孩子在叙述的过程了解自己的行为对错。倾听是对孩子的尊重,鼓励表扬则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小林先生令人印象深刻的那句“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却让孩子心怀信心地去做每一件事。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对孩子太过于苛刻与吝啬,特别是对大孩子,我们是否抱有一种他们并不在意这一句称赞的念头。

      巴学园虽在战火中消失,但小林先生想要传递的教育精神却存留至今,并时时引发人们的触动与反思。世界上可能不再会有如巴学园那般的令孩子们向往的电车学校,但我们是否可以让孩子在平等中学习,在赞美中生活,在每天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发展自我、超于自我。相信只要有心。小林先生的梦想将不再是梦想。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