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得道的耕者
长葛一高 贺文伟
在中国的最东边生长着一种“毛竹”。那里的农民到处播种,每天精心培养等待着种子萌芽,即使农民几年来一直精心照顾,毛竹4年也只不过长3厘米。很多人会想:花这么长时间种它做什么,浪费时间和精力。但是,竹子5年后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生长,只用6周就可以长到15米。在之前4年间,毛竹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米。高一的学生就像竹子,而高一的老师就是农夫,我们的任务就是“夯实基础、科学指导、培养习惯、塑造品格”,助力他们在两年后腾飞。
一、统一思想、高效教研
高一地理组既有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善于钻研的骨干教师,还有新调入的外校精英。开学伊始,在充分吸收各年级各学校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统一思想,定下了“夯基拔尖”的奋斗目标和“大容量、快节奏、高强度”的教学方针。
高效课堂离不开高效教研。我们利用集体备课和一课一研的时间,对课堂教学进行精雕细琢,提问—导课—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活动设计—重难点突破—拓展延伸—方法总结—课堂练习—作业布置,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去表演化,注重实效。不说一句废话,精简课堂语言,力争每节课都控制在30分钟以内,留10分钟时间让学生消化吸收课堂知识和提出问题。
对习题进行精选精评。每节课对应两套习题,一套基础题满足大多数学生夯基的需求;一套拔高题,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为培优打基础。
二、科学指导、夯实基础
初入高中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往往在前半个月困惑迷茫、效率低下。抓好高中前两个月就抓住了高中的一半,所以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科学管理时间:每天早上把一天的任务列个清单,分清主要任务和次要任务,读报堂对每天的任务进行汇总清零。高效利用走路、吃饭、上厕所的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追忆。
提前预习:好的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知觉加工实验表明,人的认知是整体先于局部的。在预习的时候让学生先背目录,把握整本书的知识结构。每节课先读标题,再看每个小框题,梳理整节课的层次和逻辑关系,划出关键内容,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同时完成《导学案》。
高效听课,处理好听课和做笔记之间的关系。高一的很多学生不会记笔记,往往把老师白板上展示的和黑板上写的全记下来,耽误了上课听讲的时间,过于追求笔记的美观而导致听课效果并不好。我们指导学生笔记三记:预习不会的、拓展延伸的、总结方法规律的,其他不记。
先复习后作业,掌握解题的一般方法。学生拿到题就做,一错就问的做题习惯浪费了我们大量的课堂时间来讲题。在做题前,先复习课本知识和笔记中的重点,带着知识去做题,能大大提高正确率,节省改错和上课讲解的时间。教会学生简单的做题方法:细审题,划重点;联系所学知识;巧用优选法和排除法。在课前,学生先进行自我反思和小组讨论,很多错误是可以得到纠正的,真正需要老师们上课讲解的题目大大缩减,讲题效率提高,促使课堂实现良性循环。
三、培养习惯、塑造品格
在科学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锻炼习惯、文明礼仪。
在每一节课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我在讲《地壳的圈层结构》时,全组老师自发来听课。《超级飞侠——穿越地心去厄瓜多尔》动画片的导入,学生画图,地震波的讲解及地震防御,根据地震波推断地球内部结构及物质状态,地震学家的故事引领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地球内部圈层细节的读图指导,二位坐标图的读图方法,地球内外部圈层的顺利过渡,地球外部四大圈层的比喻……整节课流畅而熟练,课题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很高。听课老师普遍反映节奏快,结构严谨,课堂高效,学生当堂能掌握。初听这句话,我是很开心的,但是每一次课后,他们都这么说,让我不禁身冒冷汗,这说明我这么多年没有进步啊。
痛定思痛,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没有核心素养的落地和立德树人的教育,我只是一名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精神的引领者,更对不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在最后一次上课时,我深情的加了几句话“地球和人一样,内外部圈层就像我们的五脏六腑和身体发肤。我们身体某一部分不舒服,整个人都萎靡不振,地球也一样,人类破坏它的任何一部分,它也会不舒服,只不过它还不会说”。学生会心的笑了,我知道他们听进去了,这就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归宿“人地协调观”。
德育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我们不奢望每一名学生都成为精英。我们不经意间的某一句话就可能点亮某一位学生的心灵,这就是德育的意义。塑造品格说起来很大很空,其实必不可少,鸡汤有时候还是需要喝的。
教育是农业,我们就是农夫,在育人的道路上需要哺育、慢养和滋养。祝愿一高的每一名教师都能成为得道的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