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如何引发良性“蝴蝶效应”
zhangyuzhi发起了2021-02-02
0
回复
14
浏览

地理教学中如何引发良性“蝴蝶效应”

魏都区教研室    刘俊杰

      地理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初中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并具有自尊心强、较敏感,以及迫切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与认可等心理特征。因此,在此背景下,教师欲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就必须充分注意教学中的各个细节,从细微之处着手。笔者认为,在这方面,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提出的“蝴蝶效应”理论对初中地理教学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蝴蝶效应”理论与教学中的“蝴蝶效应”

       1963年,美国著名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在进行“数值天气预报”试验时发现,如果计算机输入的资料若是有微小不同,其计算结果就会产生巨大差异。他把此现象形象地喻为“蝴蝶效应:一只生活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两周以后,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威力巨大的龙卷风。为什么会这样?他解释到:蝴蝶翅膀的反复运动,导致其周边空气系统发生微妙变化,从而产生一股微弱气流,而这股微弱气流,又会引起四周空气相应的变化,继续诱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引发一场威力无比的龙卷风。

    “蝴蝶效应”理论强调初始条件和细节对结果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一个动作、一个发现、一个眼神、一种语气、一种表情、一句话、一次谈心等都可能引发教学中的“蝴蝶效应”,产生一系列反应,成为一个不断扩大的非线性过程,从而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笔者所在课题组的教师在实验中积累了大量良性蝴蝶效应教学案例,并以随笔形式记录下来。下面列举两例。

      案例1(吴新建老师)  在学习《居民与聚落》一课时,我问道:“若让你选择居住地,你会选哪儿?为什么?”班上特调皮的徐XX故意大声说:“撒哈拉沙漠。”他的回答引起一阵哄笑,我平静地问他:“为什么?”看着我饶有兴致的表情,他楞了一下说道:“那儿美呀,能骑着骆驼看大漠孤烟、落日,能看海市蜃楼。”“你想象力真丰富,看来你热爱大自然,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他没料到我会如此评价,渐渐地,他脸上玩世不恭、恶作剧的表情消失了,开始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言。以后我经常从作业、发言各方面对他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奇迹慢慢发生了。他开始认真听课,积极发言,大量阅读课外书,用他的话说:“我没想到我还有这么多优点,老师的肯定让我觉得我不比别人差,我相信我能行。”从他身上我感受到赏识教育的魅力,赏识学生的点滴进步,赏识学生态度、情感的积极变化,赏识学生的探究精神……这些,都促进学生向良性方向发展。

       案例2(薛宏老师)  何XX在课堂上看漫画,下课后我告诉他来办公室补课。周围学生带着幸灾乐祸的表情看他,他面带恐惧跟在我后面。到了办公室,我把所讲知识又给他讲了一遍。“听懂了吗?”“懂了。”“你走吧!”他犹豫再三,还是没走。“还有事吗?”“老师,我错了。”我心里暗乐,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你哪里错了?”“我不该上课看课外书。”在随后交流中,我谈了对课外书的认识和建议,他也诚然接受了。此后,他学习认真刻苦,课堂提问争先举手。

      上述两个教学案例说明良好的初始条件经过作用会产生良性蝴蝶效应。在初中学地理教学中必须针对初中生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策略,实现良性蝴蝶效应。

        二、引发良性蝴蝶效应的策略

       策略一:博学幽默

      信息时代中学生求知欲强烈,知识结构日趋完善,其喜好也表现得更直接。调查显示,他们更欢迎博学幽默不讽刺、组织课堂有激情、作业设计有层次、尊重学生乐谈心、面向全体不偏向的教师,会因此对学科学习更有兴趣和动力,反之则排斥。可见,要做一名好教师必须不断学习。这种学习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是对学情的学习,即积极了解学生兴趣和关注点,使自身知识与学生需求及时代同步。这样,师生才有共同语言并进行平等交流,从而巧妙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与兴趣。这种看似不经意的教学技巧往往会调动学生积极性,成为引发良性蝴蝶效应的隐性条件。

      策略二:理性之爱

      初中阶段是人的性格逐渐形成时期,初中生可塑性强,情绪易波动,学习也常受此影响呈现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努力把握这些规律,引导学生情绪向良性发展正是教师肩负的重任。作为教师,须胸怀理性之爱,即“大爱”,首先是平等的无条件的爱。初中生心理特点使其对教师的言行极为敏感,教师稍不注意就会对其产生消极影响,致其出现厌烦甚至敌对心理,引发恶性蝴蝶效应。因此,教师对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偏激、不歧视、不情绪化,欣赏其优点,包容其不足,挖掘其潜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受教育过程中快乐健康地成长。其次是对学生的尊重与严格要求。尊重学生并非放任自流,既要尊重其自信心、自尊心和独立自主发展的能力,同时又要对其严格要求,即“寓爱于教”和“严慈相济”。教师只有理性地爱学生,才可能做到“爱每一个学生”,避免爱的“差别待遇”。对学困生不仅要关心其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其心理,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感到人格的平等。理性之爱是优化初始条件,是引发良性蝴蝶效应的动力之源。

       策略三:心理换位

       蝴蝶效应的发生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理教学中的蝴蝶效应影响因子中既有教师方面的,也有来自学生方面的。要实现蝴蝶效应良性发展,必须使各种积极因素互动。教师的作用是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影响,还要理解学生的心理,通过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心理换位是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教师要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和思考问题,理解其学习需求、心理反应和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佳方法处理学生面临的问题,以达到预期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与学生在思维上达到“同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教育性,进而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实现和谐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策略四:以情施教

       积极情感是学习成功的基本心理因素,也是引发良性蝴蝶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学理论认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教学中的两个协同系统,非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激素”,是促进智力发展的动力。而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以情施教,就是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以积极情感影响、感染学生,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情感是行为的动因,学生处于情感积极状态还是消极状态,其学习效果大相径庭。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件礼物来享受。”可见,教师与学生在情感上的交流比知识信息方面的传递更为重要。

       策略五:发挥优势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拥有九种智能,但其组合不同,其智能水平也无法比较。因此,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有差异。教师不应把学生的差异性看作教学负担,而应视为一种值得尊重和挖掘的资源。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大潜能,都有可能成为优秀者;而从个体来讲,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潜能,只要没有受到压抑,他们的优势就能发挥出来。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个性中的优势得到发展,调动其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其潜能和专长,以优带劣,以长补短,更好地把优势和潜力挖掘出来,促其成功,尤其是对学困生,更应发挥其优势,并抓住时机进行鼓励,增强其学习信心和勇气,促其智力发展。

       策略六:贴切评语

      教学策略是引发良性蝴蝶效应的可控条件,实施这些策略时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所做的就是有意识地在不同教学策略中干预产生这种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教学实践证明,恰当贴切的评语对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发教学中良性蝴蝶效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贴切评语是指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以课堂评语、作业评语、期末综合评语、个别谈心等为载体,并在其中加入情感因素,充分发挥情感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以赞扬、鼓励等积极性评语帮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建立自信,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发展潜能,有效促进其全面发展。评语包括口头评语、书面评语和肢体评语。实践证明,贴切评语是一种有效且不可思议的力量,它往往比物质奖励更能激发学生潜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方法固然重要,教学情感更是触发良性蝴蝶效应的重要初始条件和因子。教师借助“蝴蝶效应”理论,以积极的教学情感,实施引发初中地理教学中良性蝴蝶效应的策略,学生定会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和挚爱,以及热烈而积极的期望,产生受到教师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真诚地信任和尊重教师、亲近教师,从而使师生变成和谐的“教学统一体”。这种积极情感也自然会大大激发学生努力向上的动机,使其“亲师、信道、乐学”。(注:本文发表在《中地理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