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2020-2021八年级上学期
地理期末考试分析
许昌实验中学 董培华
期末考试已经结束半个多月了,针对试卷中学生错误率较高的题目,本人结合平时教学实际分析错误原因,反思今后教学中的改进措施,与同仁们共同交流。
〖试题一〗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全国各地人民积极驰援武汉,同心抗疫。3月5日,人民日报微信发表文章《31张援鄂医疗队名片,致敬42000多名白衣战士!》;3月18日,武汉结合与各省份的渊源发布了致谢海报,被网友广泛转发。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第2小题:
2.网友的转发不正确的是
本题错误率较高,学生出错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不会审题,不知道主语是武汉。②知识面狭窄,不知道樱花、武昌鱼、三月三蕴含的信息。今后要利用课前、课后及自习课的时候每次用3--5分钟的时间来分享小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具体形式在学生基础较好的班级以学生分享为主,观看小视频为辅;在普通班以观看小视频为主,学生分享为辅。根据经验,学生分享过程要进行提前训练。
〖试题二〗“年龄中位数”是将全体人口按照年龄大小顺序排列,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年龄。年龄中位数将总人口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年龄中位数以上,另一部分在年龄中位数以下。读图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8题。
8.2011年以来,我国先后三次进行人口政策的调整。这些措施
A.对人口发展没有产生影响
B.扭转了目前人口增长率低的现状
C.解决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D.促进未来人口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第8题很多学生选了B或C,错因分析:1.不会理解陌生概念,导致学生不能进而理解年龄中位数与人口老龄化、与人口增长率的关系,只能凭自己的感觉做题。这类题平时很少练习,以后要加强训练。2.选项中的关键词不理解:扭转、解决和缓解的意思分不清。学生说有了一些变化,所以选择了扭转。平时学习中要多积累一些这样的词语。
〖试题三〗“千里情缘一水牵”,自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以来地流入京华大地。读图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9-10题。
9.关于“南水”进京的影响,正确的是
A缓解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现象
B.降低了北京城区的地下水位
C.彻底解决了北京缺水的问题
D.促进了京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第9题很多学生错选A。原因有两个。一是对地理基本概念不理解,不知道地理上空间和时间到底是什么。一是审题不认真,没有看到时间两字,根本原因还是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内化不够深刻,对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不够敏感。
〖试题四〗读图4,合所学知识,回答11-12题
11.王老汉最有可能生活在
A.云贵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华北平原 D.长江三角洲
第11题很多学生错选B,因为学生们抓住了从“山上涌下来”这个重要信息,认为肯定发生在山区,但是四个选项都不是山地,那选谁呢?只有“塔里木盆地”好像跟山有联系,因为他们觉得“盆地不就是中间低,四周高,四周都是山么!”可见学生把盆地周围的山地也当作盆地的一部分,这是对基本概念的曲解。同时,从他们把“云贵高原”这一选项排除在“山区”之列,可见他们对“山区”这个概念还是没有深刻理解。至于“泥浆”这个信息,有学生干脆忽略,还有学生认为“塔里木盆地虽然干旱,但是盆地边缘有绿洲,不意味着也有水吗!”从中可见,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不够深入。回忆我们平时学习这些概念的方式,也多以讲解为主,缺乏学生活动,巩固和深入理解的机会更少,我常站在自己的角度觉得这些内容没什么学的,以后会多了解学情,知道孩子们怎么想的,同时上课还要多些他们自己的思考时间。
以上是选择题错误率高的题目。
综合题错的较多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题目:
〖试题五〗21(2)“我国陆地总面积约 平方千米。”这个题目答案为960万,但是很多学生写成960或96万。很多学生说“老师,我一考完就知道这个题写错了!”这说明学生们平时不注意细节,才造成了所谓的“失误”。
〖试题六〗22(4)“每年放假期间,总有一群被称为三峡蚁工的志愿者,趁长江进入 (枯水/丰水)期,顶着 (寒风/酷暑),在河水退去的江滩上捡拾垃圾守护长江的美丽。”这个题目答案分别是枯水期和寒风。一般第一个空学生都会选择枯水期,因为他们说题目后面有提示:“在河水退去的江滩上”。但是第二个空很多学生错写成“酷暑”,因为他们觉得长江三峡在秦岭淮河以南,属亚热带地区,怎么会有寒风呢!这个题目我们上课时候讲过,但是现在再次发现,讲过不一定就没有问题,还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并且展示,只有学生会条理清晰的表达出来,才是真的理解了。课堂上一时的点头和恍然大悟的表情有时候只是假象。
〖试题七〗23“(3)海水稻的推广种植,进一步保障了我国的 安全”;“(5)在南、北方地区种植不同的水稻品种,这符合 的农业发展原则。”这两个空错的较多,第(3)很多学生错写成“食品安全”,我反思这是我平时提“粮食安全”的机会不多,而且提了学生也不一定注意到,注意到了也不一定懂,还得让他们质疑了才提。第(5)题不少学生直接懵圈了,不知道填什么,考完了才说“是不是应该填因地制宜啊”,这说明学生还没有真正领会因地制宜思想的内涵,以后在分析相关问题时要不断加强。
〖试题八〗24题错误较多的是(1)“318国道东起东海之滨,西至被誉为“地球之巅”的 峰附近。”这个空填“珠穆朗玛峰”学生都知道,但是错别字较多,甚至评讲完试卷让学生默写还有错的。这是平时积累的问题,需要“平时默写+积累+考前复习”去不断纠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考试中反映出来的学生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概念掌握不牢固,如山区、盆地等;
2.不会审题。不理解题目的基本含义,抓不住题干中的重点信息;
3.知识面窄,课外知识匮乏;
4.选项中一些常见的关键词含义不清,如扭转、解决、缓解等;
5.讲过的题目还是不会做;
6.错别字。
针对这些问题,在下学期的教学中,我将做以下调整:
首先,多与学生接触,主要通过交谈、面批作业和有针对性的课堂课下提问来了解学生,知道他们的问题是什么。
其次,在教学方面,会转变一下以往教学中我讲学生听的状况,把课堂教学的时间,至少一半给学生,多让他们思考、回答、交流、展示。
再次,针对知识面窄的问题,我会精选一些视频,在每节课前3-5分钟播放,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拓宽他们的眼界和见识。并且尝试让学生展示。
最后,还要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积累一些重要的词、易错的字,平时可以通过默写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