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地理中招研讨会发言材料
许昌市二中 王素真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许昌市二中进行教研。今天教研的主题是初中地理教学与中招研讨会,我作为主题发言人,今天从2019中考试题分析,2019中考成绩分析、中考命题方向和中考备考策略四个方面与大家分享!
首先是2019中考试题分析,河南地理中招考试几经破折终于在今年六月第一章河南中考试卷出炉,考试那天,我也是异常激动,想尽快一赌这张试卷的芳容,迫不及待的再问,哪里可以找到试卷?还好,感谢生活在网络如此发达的社会,在下午就看到了图片版的中考试题,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反复的看反复的揣摩思考,然后静等学生的成绩,今天我把这张试卷给大家打印出来,我们再一次拿起这张试卷,经过几个月的沉淀之后,冷静地来做分析。
一、2019中考试卷分析
(一)试题内容,从试题内容来看,考查较为全面,地球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都有涉及。
(二)分值比例分配
而且比例分值跟以前省里面给我们下的文件是基本一致的,
地球地图 5分(10%) |
世界地理 20分(40%) |
中国地理 21分(42%) |
乡土地理 4分(8%) |
50分(100%) |
(三)试卷结构
试卷总共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部分,其中选择题 20 小题共 20 分。
非选择题也就是大题有 4 道小题共 30 分。
20道选择题,一共分为十组题,下面我们分别来具体分析认识一下
1、2题为第1组,主要考察地球运动和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
对应课标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4小题考查天气气候
对应课标: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5、6小题考查地形图的判读
对应课标: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高于课标,考查的是等高线的应用)
7、8小题考查世界地理俄罗斯
对应课标:
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9、10小题考查世界地理巴西、澳大利亚
对应课标:
区域的各自然要素的特点,城市布局的影响因素。融合多条课标。
11、12小题考查世界地理南极地区
对应课标:
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13、14小题考查中国地理台湾省
对应课标: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15、16小题考查中国的工业
对应课标: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17、18小题考查地球和地图
对应课标: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19、20小题考查河南乡土地理
对应课标:
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
非选择题:
第 21 题考查泰国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 22 题重点考查资源分布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 23 题考查世界区域间的国际合作和经济区位建设
第 24 题考查长江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
1、凸显人地协调观念 突出学科思想
人地协调观体现地理学科核心价值,是地理学科素养中的核心。试卷中的很多试题立意充分体现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以此考查学生的价值取向。构建和谐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教学育人价值的 主线,试题通过创设各种类型情境,尝试考查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表现,以展现学生的地理思想、价值。
2、突出主干知识,考查关键能力
整张试卷,以地球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区域地理的四大部分为背景着重考查初中阶段学生的主干知识,强调知识点的高覆盖。
在试题设计上,突出地理学科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分析能力。
3、彰显学科特色, 紧密联系地理图表
试卷共提供了 21 幅图表,涉及到分布图,地形图、折线图、气温和降水
统计变化图等多样类型。图表就是地理学科重要的工具,图表的阅读能力是地理学科重要的能力,也是地理学科突出的特色。
4、创设问题情境,坚持学科素养立意
试题创设多个主题情境,涉及第十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空气质量、等高线、区 域环境的判读、极地自然环境、台湾多地震现象、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四川凉山州火灾救援、河南老龄化问题等。这些主题中既有考查地理学科的阅读能力。也有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生活,体现出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学习地理有助于我们理解生存生活的环境,更好的提高生活的品位和质量预设和考查。
二、2019中考成绩分析
(一)中招地理成绩统计
许昌今年中招全市地理平均分为33.80分。
(二)试卷定量分析(选择题)
上述表格分析说明:
选择题得分率较低的是:第4题、第5题、第6题、第11题、第17题、第18题。
综合题定量分析
上述表格分析说明:
非选择题得分率较低的是:第22题第1题到第4题,第24题第5题。
(三)得分率低试题分析
选择题第4题:
【考点】多变的天气,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分析】本题以空气质量指数与天气状况表格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一部分同学,不能理解大气的运动对空气质量的净化作用,风速越大越有利于空气污染物稀释扩散,雾、阴天、多云天气,很明显不会对空气起到明显改善的作用
【失分原因】①对空气质量高低与天气要素的关系,理解不到位
选择题第5、6题:
【考点】等高线的地形图的阅读和应用
【分析】等高线较抽象,对于初中生来讲,空间转换能力弱,把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理解成立体图形,并加以应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失分原因】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等高线的绘制原理掌握不扎实,空间方位感弱,②不细心,对等高距的判读不严谨,误认为是100米。
选择题11题:
【考点】南极地区、地球运动
【分析】极地地区是学习的难点,考查知识综合性强,是地球运动和南极地区知识的叠加。
【失分原因】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②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弱。
选择题17、18题:
【考点】经纬网定位 选择合适的地图
【分析】经纬网定位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经纬网定位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感,理解经纬线的空间布局,经度纬度的划分规律,具备阅读经纬网图的能力。
结合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考察学生的运用地图的能力
【失分原因】①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不牢固,②地理实践力弱,能力欠佳。
非选择题第21题
【考点】主要考查了各自然环境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分析】以泰国研学旅行记录的形式将实际生活与地理实践力密切联系。前4题得分率较高,挖空的形势,答案指向性强。第5题失分较高。
【失分原因】第五小题失分原因①不具备判读气温与降水量柱状图的能力错误地认为曼谷是热带雨林气候或者该地全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从而使该小题在气候方面不得分。
②对农业区位分布的条件掌握不扎实,对河流的开发利用认识不到位,一部分学生写水能资源丰富。而不是说明湄南河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故使该小题在水源方面不得分。
第22题
【考点】考查了自然环境对 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城市的分布,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及解决措施、水土流失与地貌特征及 人类活动对当地地貌特征的影响。
【分析】整个小题为课本八年级下册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原题,体现了命题思路中的基础性原则,特别是突出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这一地理学习的核心问题。题目整体较为简单,日常练习中也多有体现。但得分率整体较低。
【失分原因】①概念不清,第一空要求填地表特征,部分同学理解为地形或地势特征,对地形进行了分析。
②审题不清,受题目其他信息干扰导致失分。题目当中要求分析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只是因为材料当中给出了水资源的分布,部分同学就回答环境问题是缺水,原因是人们开采地下水、浪费水资源等等。
③错别字问题,“乱砍滥伐”中的“砍”和“伐”都是重灾区;“过度放牧”写作“过渡放牧”;“过度开垦”的“垦”字写错等。
第23题
【考点】考查世界区域间的国际合作和经济区位建设
【分析】主要考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国际经济合作联系,会综合的来分析该地区吸引我国企业投资的有利条件,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失分原因】
①用词不规范,用词不专业,比如“南南谈话”、“南南对话”、“南北合作”、“南北谈话”“非洲的北部”、“北部的非洲”等,说明这部分同学对知识点有印象但不够精确,对基础知识把握不到位;
②审题不清,第四空有部分同学,没有答出自然原因,只答了缺少劳动力等人文原因。
③能力不足,不会读图读材料。第3小题,题目中一直出现中非合作,我国在非洲国家投资建厂,但是学生答题时还会出现印度,澳大利亚地区如何,同时题目中的图已经显示出非常多的矿产资源和铁路线、临海,海陆交通便利,但是有些学生并不能从中读取有用的信息,依然回答不出来。
第24题
【考点】考查长江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
【分析】主要考察长江对区域农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长江的开发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进行有效的生态建设和作用。
【失分原因】
①表述不准确,专业术语欠缺。如:第2小题“上升”写成“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多到少、直线上升、缓慢增长”等;第4小题“发电”写成“提供丰富的水能资源”,“航运”写成“海运”,“蓄水”写成“把多余的水存起来”,“灌溉”写成“浇田”,“供水”写成“水多时把水存起来,枯水时再放出来”等;如:第4小题“旅游”写成“可以供观赏”,“航运”写成“可以供轮船通行”等;
②对课本不熟悉,基础掌握不牢。第4小题,这些题目都是课本中的原话,答案课本中都是现成的。
③错别字频繁出现。例如:“千沟万壑”的“壑”,“矿产资源”的“矿”,“洪涝”的“涝”等等。
④不认真审题,不会读图读材料。2、3小题,不会从图表中中获取信息。
⑤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及简述主要作用。失分率高,对知识没有内化理解。
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营造防护林,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退耕还湖修水利工程疏通河道,作用减少洪灾,缓解旱情
工农业生活废水达标排放,作用防止水污染,改善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
非选择题答题表现主要问题:
基础知识不扎实
答题语言不规范
读图分析能力弱
综合思维能力差
地理素养的不足
三、中考命题方向
提到中招考试,很多老师都是一肚子的怨言,总是在说,为什么其它地方不考?许昌、济源,濮阳三个地方考,我们怎么这么倒霉?其实了解了一下国家的中考改革方向之后,也就会明白,这其实是一个导向,一个趋势。
2016年的四号文件当中,明确提出,改革方向,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定相结合的评价手段,二考合一,初中毕业与高中升学合二为一,考试命题标准依据课标,考试科目全科开考,包括许昌,现在就说要考音乐和美术,这也是符合国家政策改革方向的,当然分值呈现形式多样,一些可以等级的形式个省市自己来做决定。
教育部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
两考合一:(初中毕业、高中招生 "两考合一")统一规范,逐步过渡。
一考多用:避免学生多次考试,加重学生备考负担。
考试范围:课程设置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
考试内容: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
成绩呈现:鼓励以等级的方式呈现。
命题要求: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
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
注重考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上述国家政策方针,我们该如何备考呢?
四、中考备考策略
(一)紧扣课标,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今年试题上不难看出命题的主要依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而且有一部分题甚至已经高出课程标准,或者是整合课程标准的综合性试题的设计,因此我们在教学复习中应该,研读课标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落实到每节课,使教学更加高效有效。从试题中还发现知识立意的时代已经过去,单纯性的机械性的记忆的考查已经摒弃,能力立益素养立益的考察凸显,更加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形成,地理思维路径的形成,注重地理思维能力的构建,有兴趣的老师可以看看北京的中考题,会有更多的体会,我们一定要转变理念,转变意识,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读背的学科,从而引导学生去转变。
我现在拿出我这一段上的两个常态课给大家看一下,我上课是如何处理的?
农业的地区分布,这一部分重难点知识的设计并不是以图的形式直接呈现,学生如果只停留在看,认知会非常浅,会遗忘,会混淆,我采用的方式是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方式,从土地的利用方式,入手,引出农业类型,强调了知识的连贯性,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之上生成新知。
长江在学习水文之前,回顾水文特征,从哪几方面概括以及其影响因素?,然后给出长江干流的图,引出水文特征。
以上是这两个点,我的一个处理的方式。
(二)理清知识结构,构建知识主干
初中地理共分为这四大部分,概括来讲呢,应该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我们复习的时候要注重理清知识结构,掌握学习方法,构建知识主干,
对自然地理要偏重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应在懂字上下功夫,一旦它弄懂之后是一通百通,比如说经纬网,地球运动等高线地形图气候,这几个方面,我们采取的突破的方式有动手操作,动画演示,讲解启发,联系生活。人文地理主要强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偏重观点方法的应用,在准字上下功夫。区域地理的学习要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应在准字上下功夫,对区域的学习一定要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位置的准确定位开始,然后去了解地形气候,两大自然要素,从而引出河流水文特征,构成自然地理环境,再次引出人文环境,同时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三)重视地图,强化训练规范答题
地图是地理的语言,掌握各类地图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是基础,气候图,地形图位置图,统计图,这些毒图的技巧去强化学习地理不会读图,将是学习上的一个最大的障碍,这一点在平时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强调图的重要性,能看图的话就不让他看文字,甚至后期复习提问的时候,可以看着图,只要看到图说答案就可以,上海那边的中招考试,甚至还可以拿地图。
精选试题进行训练,在训练中总结规律,注重答题的规范性,从而使知识得到消化和巩固,答题语言的规范性。这方面的培养我主要从两方面来做,一是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是语言准确度表达的培养。对于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这个需要我们在平时讲练的时候注重去培养,我举两个最近讲的两道题的一种思维培养的方法。这是书上的一道活动题,问道B区应该种着什么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给我说出水稻,但当问其背后的成因的时候,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答案,出现最多的是因为它临海,或者是说它临河,这种思维路径就是一种错误的,我马上举例子去推翻它,山东临着海呢种水稻吗?阿拉伯半岛也临着海呢,种水稻吗?塔里木河也是河,那河的沿岸种水稻吗?进一步再次强化引导农作物的分布和布局,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时一部分同学,开始往气候上去想去答,没错,但是气候是什么样的气候是从哪要得出来的?同学终于在材料中找到了东南地区,我马上让大家把这个圈起来,这就是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要学会提取。
这是单元卷上的一道题,关于这道题,我的讲解首先是a选项,问长江干流水位骤升,这个对不对?我们该如何去想,如何思考?从哪思考?那换句话说,水位的高低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受降水的影响,这个区域的降水具有什么特点?季节分配怎么样?季节分配不均匀,雨季降水量多,其他几个月降水量少,从而影响水位的高低,那如果是雨季的话,会出现水位骤升,否则的话就是错误的,那现在到底是什么时间去材料中找有效信息?找到了四月,四月是不是它的雨季呢?通过之前的学习,孩子们能想得到不是,四月是华南沿海地区的雨季。从得出a选项是错误的。
(四)关注时事热点及身边的生活问题
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我们要注重生活和社会实际,把学过的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地理的视角去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地理核心素养,作为地理老师,我们要时刻去关注时事,并试着去思考会从哪个角度命题?同时多引领学生去关注生活,学以致用,你看像这一段时间主要发生的这些时事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命题的角度。
(五)做好三轮复习工作,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落实课本,夯实基础,能熟悉教材,理清知识,弄清地理原理和概念,大概是在一模前。
二轮复习的时候,以专项复习为线考点,复习为面,以知识整合形成能力为目的,做好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训练,专项复习是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升和拔高,我这有一个样板式的专项复习,课件给大家分享一下。
三轮复习中选择质量较高的模拟题进行强化训练,同时注重培养答题技巧和审题能力。
中考地理任重而道远,但你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