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气压带 风带》一课有感
zhangyuzhi发起了2019-11-09
0
回复
7
浏览

观摩《气压带 风带》一课有感

许昌实验中学  董培华

Q1. 钟老师这节课有哪些教学环节,各环节老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有哪些?

  • 复习导入

教师:引导复习近地面、高空的风向和风力及热力环流;

学生:集体回答与个别提问。

  • 新课学习
  1. 三圈环流
  1. 教师:结合板图讲解北半球三圈环流;学生:听讲及演板风向
  2. 教师:视频展示、讲解北半球三圈环流立体模式图
  3. 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地球仪上贴图
  4. 学生画图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展示
  5. 小结,教师:展示全球三圈环流图,总结规律,得出大气环流的概念。
  1.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教师:讲解、总结

  • 课堂总结

教师:引领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形成知识结构;

      同时设置疑问,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 练习提升

教师: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小组活动后,展示、交流。

Q2. 你认为本节课突出优点有哪些?

  1. 课堂上钟老师一直致力于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拥有一个外松内紧的学习过程。

钟老师是一位很有亲和力,会让学生感到平易近人的老师。从上课前,钟老师就先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努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也一直在用她充满亲和力的笑容、温柔的语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更用鼓励性的语言时时来靠近和支持学生。

这就把难度较大的知识学习过程放在了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之中,无形中减轻了学生的压力。

  1. 教学设计思路出人意料,重难点的突破方法令人称赞。

对三圈环流这一重难点的设计思路非常精妙。钟老师先结合板图讲解,使学生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通过视频辅助,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联系,再通过学生活动加深理解,把思维显化,最后再把对北半球三圈环流的理解迁移到南半球,并绘制模式图。这样层层递进,从听到看到做再到画,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不仅突破了重难点,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练习提升环节更是出人意料。本以为,课堂小结后,做一个简单的练习检测即可。谁知,在练习环节钟老师又安排了一个教学难点——在俯视图中绘制风带,而且在这个练习中,又用到了刚刚制作的北半球三圈环流模型,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训练,这样就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台阶,降低了学习难度。

同时,在此我也产生了一个疑问:我们在平时讲公开课时,能否轻易模仿该模式做法,在练习时安排一个有难度的提升训练?

  1. 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培养了空间思维能力。

以前一直迷惑,空间想象力该如何培养。仔细分析这节课,发现在学生想象不出来三圈环流在立体空间是什么样子的时候,老师通过各种手段,如视频显示,手工制作,给学生搭建一个台阶,使原本毫无头绪的空间事物清晰的展现出来,日积月累,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就建立起来了。

  1. 非常注重对细节的处理。钟老师这节课,处处透着功夫,但处处不着痕迹。

(1)在设计学生活动时,钟老师注意了几下几个点:首先每一位同学都有任务,大家分工明确。二是在三圈环流的粘贴作品展示时,选取了两个答案截然相反的作品,一个是常见的错误贴法一个是正确的贴法,这样利于学生根据展示判断自己作品的正误。同时学生活动的展示,不是把所有的难点都交给学生:去讨论吧!而是学生完成第一个步骤之后去展示、交流、评价,然后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去进行第二个步骤。

比如在学生贴图地球仪的环节,钟老师不是一股脑让学生把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一起贴上去,而是先贴三圈环流,展示交流,学生对三圈环流的分布有了了解之后,再贴气压带和风带;再比如最后的练习提升环节,也是让学生先画出北半球,展示交流以后再去画南半球,是不是就会容易一些呢。

(2)我以前在讲解气压带的形成时,比如赤道低气压带,重点往往放在“什么位置——赤道,什么气压状况——低”上,而钟老师则在此处也重点强调了“带”字。对比发现,对这个 “带”形成过程的学习,往往是学生平面图与立体空间建立联系的起点,是引发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提升的关键,更是理解三圈环流的重要一环节,而往往却被我忽视。所以,当钟老师讲到此处时,我不禁想“哎,就该这么讲才对。”

5.整堂课非常流畅,如行云流水一般。

仔细推敲,除了各个环节的设计构思以外,过渡自然也是重要的原因。如从热力环流设问,这种热力环流的尺度有大有小,小尺度如我们教室内外,大尺度会大到哪个空间?赤道与极地之间!从而引出单圈环流。类似这样的过渡还有很多,这样就使得整节课结构严谨,使各环节紧紧相连,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Q3. 本节课对你的教学有何启发?

  • 扎实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1. 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无论何时,都要不断提升。钟老师让学生展示粘贴的三圈环流的时候,我才第一次听说三圈环流应该是倾斜的,以前从不知道,可见自己知识面之窄。连老师都不知道的东西,如何教学生?以后要不断研读专业书籍,不断充电。同时还要扩展视野,除了专业书籍以外,杂志和新闻、纪录片等等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自己的课堂还会有趣。
  2. 板书板图要不断提升。本节课钟老师的板书是一个亮点,比多媒体课件展示更灵活,也被钟老师用的得心应手。而我,自从用了多媒体,就没有画过板图,也极少写板书,现在连圆都不会画了,真是惭愧!
  • 琢磨每节课中教学方法的正确使用。

现在提倡新课改,动辄小组讨论,学生探究,但有没有必要,效果如何,却不好说。而钟老师的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则是在必须的时候才用,同时,她也没有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且用的得心应手。比如讲解法与板图的结合,比如复习导入法。在以后的教学中也要向钟老师一样,每个环节用什么教学方法最好一定要反复琢磨,因课而异。

  • 注重学习过程中能力的培养。

每节课前要问一问自己,本节课除了学会书本上有限的知识以外,还想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什么兴趣,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核心素养。这样有了意识以后,再多思多观察,看看别人是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的,我应该怎么做。

  • 要注意细节的打磨

每节拿到课堂上的课都应该是精心准备的,都至少是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最好的,尤其在细节上,比如过渡语的自然流畅,知识展示的顺序,学生活动的开展,不同教学环节的前后联系等等。

 

 

                                                                                                2019.11.8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