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度合宜 清风徐来
huangyuan发起了2019-07-25
2
回复
10
浏览

尺度合宜  清风徐来

许昌市第十中学   黄  媛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元,班主任也是学校最基层的管理者,仅仅从班主任的基本职责来说,带一个班并不是一件难事儿,但要带好一个班可能就需要花费心思了,管理中有时是有一定的技巧的,尤其是在一些问题的尺度把握上,如能“管放结合”“活静相宜”“严宽相济”“亦师亦友”,做到尺度合宜,自然清风徐来……

一、管与放的尺度

  作为班主任,班级管理是重中之重的事儿,但我们必须要注意到管理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成长发展中的学生。实际工作中,能够“管”的方面很多,小到学生的吃喝拉撒、坐立行走、穿着打扮,大到学生的思想动态、理想前途,以及班级的建设与发展。我们满腔热情,事必躬亲,早晚跟班,无所不管,甚至充当着“父母”、“管家”或“保姆”的角色。如此管理,三年如一日的坚持,班级会秩序井然,稳步发展,但这种管理也会有其弊端,管得过多过死,容易造成学生依靠性强,创造性、独立性差,缺乏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潜力,还有可能是班主任在的时候一个样,班主任不在的时候就是另一个样。同时,这样的管理也容易使班主任陷于杂务,疲惫不堪,不利其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老师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其思想从根本上说,是要充分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有些是班主任务必管到的,具体而言:第一,制定班级的长期目标,把握班级工作的整体思路;第二,培养一支强而得力的干部队伍,并加以指导监督;第三,做好个别学生及全体学生的思想工作,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第四,协调多方面关系,构成教育合力。而该放的要学会放手,学生能干的,班主任要大胆用人,把一些具体事务派下去,建立层次分明的立体型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分工授权,引导学生参与管理,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潜力。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有了集体意识和责任感,学习自然也会越来越上心。我现在所带的班级,从初一起有诸多班级事务我都是放手给学生,我们有班委会成员,有值日班干部,我又将班里50名学生划分为7个区域,每个区域分别有两名管理人员,一个负责学习,一个负责其他事务,7个区域之间评比竞争,作业的收发,卫生的打扫,纪律的管理,座位的调整等都是以区域为整体,很多琐碎的事情无需班主任一一落实,区域管理者按班主任要求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做好记录随时汇报,班主任只需观察动态解决个别疑难杂症,在周总结时落后区域每位同学都要反思并做出公开承诺,渐渐班级就有了比学赶帮超的氛围。遇到学校活动,我从来都是指派负责人,各司其责,处理不了的事儿找我,重大决定向我汇报,其他的决定权一律下放,我充分相信我的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前一段学校运动会,从开幕式的服装队形到分项赛事的服务保障、拍影留恋及结束后制作纪念影册,都是分工给学生,他们积极献策献力乐在其中,增强了班级向心力还锻炼了个人能力,何乐而不为呢?但是,一旦涉及到班级整体氛围、班风的事我是严格关注的。总之,管大放小,管主放次,授权负责,分层管理,既有利于班级的建设与发展,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完善、潜力的提高。

  二、活与静的尺度

班级管理中活静相宜也是班主任工作艺术的体现,我一直给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学则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玩则痛痛快快高高兴兴。我要求学生自习课上入室即静,入座即学;课堂上生龙活虎,积极发言;活动中精神抖擞,士气昂扬。

活不能过头,把握恰到好处的尺度很重要。在班级管理中,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务必要活:第一是课堂氛围,一潭死水的课堂很沉闷,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无人回应,会与不会都不参与,会阻碍学生的思考,会导致上课老师的情绪也高涨不起来,课堂效率往往会打折扣。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时常引导学生回应老师是尊重也是自我的提高,大胆发言敢于质疑你就会越来越优秀。我们班是住宿班,学生书籍杂物很多,我要求他们一人一个杂物箱有序存放学习用品,所有课桌上不能堆放太多的书,让不想参与课堂的学生无从藏身,也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用心性。第二点务必要活的就是各项活动必须要活,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大胆的放手学生去完成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用心性,玩的时间就尽情地去玩,玩出自我的水平来,比如学校运动会时,我要求他们尽情的参与,没有项目的当好啦啦队,搞好后勤服务工作,拍照的拍照,送水的送水,写稿的写稿,我跟学生讲,参与其中就是收获,果然在运动会结束后的主题征文中,我班优秀稿件多达20多篇,我想这笔两天的课堂学习更有成效。学校活动是检验和提高一个班级凝聚力的最好时机,所以班主任必须要重视,千万不要怕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有意避开或表现不用心,尤其是在班级建立之初。

  一个班级除了活,还离不开静,静不能等同于死,我在班级管理中一向高调的提倡两个静字:第一个静是学习的心态要静,人只有在心平气和的状况下才能有更高的效率,在这方面,我一向对学生说,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自习时间,要能像僧人一样能够“入定”,学习过程中不能像一只兔子,外面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够警觉的,这样是不可能搞好学习的。第二个静是环境的安静,虽然在强调学生的心要静得下来,能够抗得住干扰,但我们还是要为他们尽可能的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比较关注的主要是三个时间段,一个是自习时间,一个是午休时间,还有一个是课间时间,可能前面的两个时间段都比较好理解,对于课间时间,很多老师可能并不理解,我是这么想的,很多会听课的学生往往在上课的时候把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认真听课上,所以笔记做得比较马虎,只记了一个梗概,在下课的时候他们往往要用几分钟的时间对上节课的笔记进行初步整理,有些同学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也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所以即使是下课时间,我也要求学生持续教室的相对安静,虽然不必须像自习课那样绝对安静,但也不能太吵,需要休息的同学尽可能到教室外面休息放松,在学习环境方面,我有一个1>49的观念,就是班上有50个学生,即使只有一个学生在搞学习,另外49个学生都要为他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时这个学生很可能就是你自己。九年级了,我要求学生把午晚自习进教室时间提前15分钟,但有一点务必注意,如果进教室不能安静下来就干脆迟一点,你可以不珍惜自我学习的时间,但你没有权利影响他人的学习。

  三、严与宽的尺度

  严格管理是学校对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一贯要求,班主任往往也明白严格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务必注意的是“严”不是严厉、严酷,管理严格是指在原则和纪律上。管理过严,往往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卑感重、自制力差、胆小怕事,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僵化。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班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班主任要正确把握严格管理的尺度、严中有宽。

严格管理班级,我认为注意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时间上,在新的班级建立之初,必须要有比较严格的管理,因为开始的严格便于学生的养成教育,一旦透过开始的严格管理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以后的管理就会事半功倍,第二是各种规章制度,觉得能执行的就制定,不能执行的就干脆不要,这样你将来的处罚才能够严格执行,不能让学生有漏洞可钻。第三就是严格的处罚也要讲技巧,班主任必须要注意不能完全的一视同仁,不同的学生要有不一样的处理方法,如惯犯与偶犯,我常对学生说,人无完人,谁都可能犯错,所以我允许大家犯错,但是在同一个地方连续摔跟头是不可原谅的。另外,班里成绩很好的同学犯了错误,班主任必须敢于批评,因为这些学生是班里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不严加管理,他们产生的负面作用将是巨大的,记得八年级时我班第一名学生孙佳音违反了班规带手机到校,我发现后严肃批评,要求她在班级公开做检讨,还得罚她打扫一周卫生,这种严惩的效力很大,其他同学将班记牢记于心,无人触犯。最后是对于班里如果有屡教不改的顽固分子,得学会冷处理,要透过管理的手段在班级舆论上孤立他,让他在班内没有市场,甚至有时候他犯了错也不理他,让他和班级的同学都感觉他是一个特殊的人,当他感觉到孤独的时候,他自然会慢慢的回到主流中来的,和这样的人对着干,吃亏的往往是班主任,受损的往往是班级氛围。在原则问题面前,就没有这么多区别了,不管是谁,只要犯了原则性错误,那就是毫不客气的。严还务必与宽有效结合起来,灵活处理。当然,不管是谁,处罚之后,班主任要私下做好被处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正确认识错误,并努力改正。同时,对学生违纪处罚的方式要多样化,要寓教育于处罚之中。大家耳熟能详的魏书生老师对学生犯错误的处罚的三个一:唱一支歌,做一件好事,写一份关于错误的说明。他就把处罚变为生动的自我教育的做法,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工作实践中,严和宽是对立统一的。严不是冷面铁心,宽也不是迁就纵容。只有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才能到达预期的教育效果。

  四、与学生的关系尺度

亦师亦友,是形容良好师生关系最常用的一个词,但在师和友的尺度把握上也需合宜,尤其是年轻班主任,学生特别喜欢并亲近。我个人认为师和友的侧重点还是师[i],而师区别于友的最大特点在于严肃和权威,在教室、课堂上,处理问题的时候,你就是老师,你务必坚守你的严肃和权威,不允许学生嘻嘻哈哈。作为班主任,还要有控制局面的魄力,比如说自习课的时候你进教室,里面吵吵闹闹的,你一个眼神,一句“安静”,教室立马安静下来;处理学生问题时,他和你嘻嘻哈哈,你一声“严肃点”,他立马规规矩矩地站好,这个时候是不能讲“友情”的。当然权威和严肃不是靠自我吼出来的,而是学生敬出来的,在关键的时候他怕你服你,是因为他敬重你,这就不得不谈到友,我认为师生之间的友主要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学生对老师信任上,这一点的主动方还是在于老师,只有老师真正的关心了他们,在生活中接近他们,学生才会对老师有足够的信任感,他们才愿意和你交流,这种交流就是一种友谊,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我班,像张琪、李方圆、贺冰冰等多名学生都曾找我说过悄悄话,记得张琪说:老师,最近我很烦躁,这节自习课我无心做题也不想看书,想和你聊聊,我就以朋友的身份倾听她,了解她,开导她,最终终得云开见日出,心中舒畅了,她的学习也就高效了。还记得有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老师,你是严师,还像慈母,更似我的知心好友,在这样的班级氛围中,如果我还不拼命努力学习的话,心中就有愧于你!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有问题都会主动找我述说,亦师亦友,多么美妙的一种境界啊。

平淡生活中,细碎绵长里,我和孩子们的故事每天都会继续上演。一路风雨,一路欢歌,不过,我信心满满,因为爱心在左,智慧在右,尺度合宜,清风徐来。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