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用“心”助力成长
huangyan19发起了2019-07-25
5
回复
27
浏览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世界上有千百种职业、行当和工作:有的修建铁路;有的建造房屋;有的耕种土地;有的救死扶伤;有的缝制服装……但有一个举世无双的工作那就是塑造人。”这就是教师的工作。在做了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之后,我对这个“塑造人”的工作有了更深的体验:教师的职业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她能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灵,让他们既学会生存的本领,又能在精神的世界自我完善,自我成长,拥有健全的人格,不至于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迷失自我。这样一份儿职业,不称之为伟大,又能称之为什么呢?

作为教师就是要发现孩子身上的“美”,并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让“美”延续和传递。所以教师要成为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奉献给孩子。在从事英语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期间,我遇到了众多的学生和家长,也经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挫折坎坷,但同时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一、用爱心浇灌成长

作为教师和班主任,经常会遇到这样场景:学生作业没完成,你大发雷霆;学生上课睡觉,你怒不可遏;学生违反课堂纪律,你怒火中烧……我也感受过这种痛苦的折磨,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扪心自问:我教学不严格吗?每天早出晚归,认真备课,专心上课,给学生答疑解惑;还是我管理不严格?班里学生违规犯错,我总是不厌其烦、苦口婆心、严厉批评…… 但最后的结果却收效甚微,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作业不及时完成,违反课堂纪律等现象依然存在。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聆听了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老师的讲座,让我发现了问题的症结,也让我走进了教育的一片新天地。我发现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我还有很多的欠缺,也犯了很多错误。尤其在处理“问题学生”的时候,缺乏平等意识,总是喜欢居高临下,以师长的尊严压制学生,没有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和学生交朋友。古人有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如果从心底畏惧老师,排斥老师,又怎么能发自内心的学习,并培养起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人格呢?教育的雨露不能渗透到学生的心田,我们的教育也必定是失败的。

班里一个学生有段时间经常迟到,作业也经常完不成;稍微批评几句,就和老师顶撞;动不动还和同学发生摩擦,甚至还离家出走。这个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让我一度很头疼,用尽了各种方法,也曾经抱着放弃他的念头。后来我反思是不是我的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并没有深入孩子的心灵,无法与孩子产生心灵的共鸣。我记得大文豪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孩子沉睡的心需要用“爱”来唤醒,而且他反常的表现和不良的习惯必然有其产生的土壤。基于这种认识,我深入学生家中,做家访了解情况,找到了他反常行为的根源。问题主要出在学生的父亲身上:学生的父亲常年在外做生意,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即使回到家不是打游戏,就是和朋友喝酒应酬,很少关心自己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久而久之,父子之间感情越来越疏远,父亲对孩子偶尔的“关心”就变成了打骂,孩子也越来越叛逆,经常做出一些惹父亲生气的事情,父子关系闹得很僵,学生的母亲也是束手无策。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我就开始对症下药,积极和孩子父亲沟通。经过沟通,孩子父亲也说出了他自己的心声,他说自己为了家庭,疲于奔命,而且受“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觉得养孩子就应该是妻子的事情,没有意识到孩子的成长实际上是需要父母共同的努力,共同的关爱的。而且我还告诉他,父亲和母亲给予孩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都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母亲的悉心照料,固然能让孩子体会到似水柔情,但孩子更不能缺少的是父亲那宽广的胸怀和伟岸的身影。只有孩子人格健全了,他才能心态阳光,健康发展,至于学习也是水到渠成。这之后我也经常找孩子谈心,努力平等地和他交流,关心他的生活、学习,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并努力弥合他和父亲之间的关系,让他理解父亲为了家庭的不易。后来孩子的改变也出乎我的意料,变得懂事了许多,虽然还会偶有犯错,但会很不好意思的向我道歉,学习的热情也在慢慢的提高。我想这背后肯定也有这位父亲的反省和付出,孩子得到了老师和父母的爱以及关注,不管他将来成就如何,但至少他拥有了一颗爱心,拥有了健全的人格,他的人生之路会越走越宽,他也会越来越幸福的。

二、用耐心引导成长

如果说爱心是引导学生走出叛逆期的良药,那么耐心也许就是帮助学生摆脱自卑心理,重塑自信的良方。

担任班主任期间,七年级下学期班里新转来一名学生,一个月接触下来,我发现他沉默寡言,基本不和别的学生交流,应该是属于那种性格内向且胆小自卑的学生。成绩也比较差,尤其是我所教的英语学科,成绩很差,连课本上基本的单词都不会,更别说句式和整段儿的课文了。后来和学生家长沟通后,我才知道孩子小时候患过抑郁症,后来虽然经过心理辅导和治疗,病情有所好转,但因为休学时间长,他对于学校环境总是有抵触情绪,不愿和别人交往,学习的热情也不高。因为成绩不好,为人又内向,所以很容易被老师和其他学生忽视,其他学生也不愿和他沟通交流,甚至还有部分学生有意嘲讽他,给他起了外号,叫“呆头鹅”。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不能再任由这样的状况发展下去了。作为班主任,我不能看着孩子心中的自卑胆怯疯狂地生长,那将毁了他的一生。于是课余、放学后,我都尽可能的抽出时间和他交流谈心,谈谈他感兴趣的话题,说说我学生时代的趣事,尽管是我说得多,他说得少;因他家距学校较远,父母不能及时赶到,平时有个头疼脑热,我甚至比他的父母还要着急,带他看病抓药,嘘寒问暖;英语学习上,我耐心辅导,让他从一个单词开始,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背诵,一个句子一个句子的默写……在我耐心的浇灌下,英语成绩也在稳步提升,虽然和别的孩子还有较大差距,但自信心有了,逐渐的脸上也有了笑容,愿意和其他学生交流了,性格也逐渐变得开朗了许多,心中疯狂生长的自卑和胆怯被阳光取代。孩子,即使以后没有陪伴,我相信你也能乐观前行。

三、用细心呵护成长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这就好比两只木桶,一只完好,一只漏水,然而挑水工却利用漏水的木桶浇灌了播下的花种,使其开出了美丽的花朵。好木桶好比是班里品学兼优的学生;漏水的木桶好比是班里那部分让老师头痛的学生;而挑水工自然就是一位细心的教师,善于将缺陷转化为优点,寻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去激发他们尚未开启的智慧之门,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之道。

魏书生老师说过: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教育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所以我们基于上述认识,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就是要细心、细心再细心,就是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用放大镜去寻找。班里的一个男生经常惹老师生气,数学老师给我告状,说他在课堂上经常打岔,有时干扰的老师都讲不成课,班里的课堂纪律经常被搅得乌烟瘴气,而男孩本人却洋洋得意。老师批评他,好不了两天又会犯老毛病。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先是很生气,这样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真该好好惩罚一下,但我转念一想,要是惩罚能解决问题,数学老师也不会向我告状了,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换一种方式。我意识到这个孩子爱接老师的话,也许正体现了他在认真听老师讲课,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关注的心理。于是我找到他,告诉他希望他能担任班级的纪律班长。孩子听了先是吃了一惊,继而开始怀疑我的动机,问我:“老师你不批评我,还让我管纪律,是不是想找机会整我呀?”这让我哭笑不得。我耐心的给他解释,你能认真听讲,说明你很有上进心;你能随时接住老师的话,说明你思维敏捷,善于发现问题,而且渴望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现自己,肯定有组织能力,所以老师觉得你能胜任。不惩反奖的心理战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心中的忐忑被老师的鼓励消除了,这之后,这个男孩充分发挥了他的能力,想了很多措施,班级纪律好了很多,后来,因为工作出色,在新一届班委选举中,还被选为班长,继续发挥着他的聪明才智。所以每个孩子不是没有优点,我们的老师要善于发现,并能利用好这种优点,这样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班级管理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教师的工作注定是平凡的,既干不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更没有鲜花和掌声,有的只是每天改不完的作业和处理不完的工作,而这份职业沉甸甸的伟大,却让从教十几年的我体会到了肩头的重担,不敢有一毫的懈怠,一丝的懒惰,因为我知道作为教师的职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行知先生的话如今依然萦绕耳间,通俗易懂,感人至深。教师就是要用一颗“心”去爱学生,才能浇灌出参天大树。我希望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爱心、耐心和细心,用青春和生命谱写我的人生,与学生一道,分享他们的快乐,品味他们的幸福,伴随他们茁壮成长。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