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许昌市文化街小学 姬婷婷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杏”等4个字。
2.抓住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和反问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一步体会情感,品味美感。
3.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发现的习惯。
教学重点:积累词语,感悟读文。
教学难点:仿写句子
课前准备:课件、音乐《春天在哪里》。
一、谈话导入: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今天,老师就继续带领大家到课文中去寻找春天。
1.花园里,喇叭花开了,每一朵喇叭花上面都有一个词语,谁来读一读?这一组的孩子坐得最端正,你们来读一读吧?这一组读得声音洪亮,字正腔圆。在这些词语里面有两个词语,老师能把它们变成四个字的词语,你们发现了吗?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还记得文中是谁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呢?是啊,是春天,如果我们不仔细找可找不到她哦,文中有一群小朋友也去寻找春天了,她们找到春天了吗?他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请打开课本第4页。
二、学习课文
1.自由朗读4-8段,边读边画出他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
样子的?从大家的坐姿中,老师已经看出大家都找到了。
2.同桌互相交流,读读你画的词句吧。现在我们来交
流一下你找到的春天吧!
3.听老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在这些句子中找到了春天!现在听老师来读一读,你们呢,就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孩子们,你从老师的朗读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全班交流。有的同学看到了绿绿的小草,美丽的野花,有的同学看到了树木吐出的点点嫩芽,还有的同学听到了小溪流动的声音,你们听得可真认真啊!
5.指导重点语句。你们看,这就是春天的小草,又细又长,它多像春天的眉毛啊!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字用的也特别好,是啊一个探字,仿佛把小草写活了,让我们感觉到小草就像一个个小娃娃一样探出头来好奇的观望着周围的一切呢,谁来读一读,刚才老师在读的时候你听得最专注,你来读读吧,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那像眉毛一样的小草,大家听出来了吗?他把哪个词加重读音了?是呀,眉毛,看来抓住关键词语读出重音,是读书的一个好方法,谁能用这种方法试着读读这几句,你的手举得最高,你来读一读,是啊美丽的野花多像春天的眼睛啊!那小小的嫩芽就是春天的音符吧,你的声音真好听,就像是春姑娘弹奏出的美妙乐曲。
小结:孩子们,作者把他看到的、听到的,加上了自
己的想象,才把春天描绘得这么美!
6.仿写句子。春天还有哪些美景呢?你能插上想象的翅膀,仿照作者的这种写法来说说吗?小燕子叽叽喳喳,那是春天的歌声吧,柳枝随风舞动,那是春天的秀发吧,粉红的桃花开了,那是春天的脸蛋吧,孩子们,你们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你们是春天的诗人吧?
7.继续寻找春天。
孩子们,课文中还有一些句子里也藏着春天呢,你们找到了吗?它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看着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让老师不禁想起了一些诗句,看到随风飘动的柳枝,你想到了——;看到高高飘扬的风筝,你想到了——;听到鸟叫、闻到花香,你又想到了——......多美的春天啊!我们再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这次我们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这也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呢!春天只是藏在这些景物中吗?你怎么知道的?你真会读书,发现了这个省略号,是啊,春天还有很多很多美丽的景物。春天来了,它藏在绿绿的小草上,我们——了她;它藏在小鸟的歌声中,我们——了她;它藏在浓郁的花香中,我们——了她;它藏在柔软的枝条上,我们——了她。
孩子们,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发现春天的美(板书:发现)
8.赞美春天。现在,让我们用一些美丽的词句去赞美你眼中的春天吧?是啊,春天真是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啊!
三、写字。柳树姑娘甩着长长的辫子、雪一样的杏花也开放了,你们看这杏、柳两个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出示要写的字,师指导,生练写。
四、布置作业
“我眼中的春天”擂台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任选其一。
读春天: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读出春天的美。 说春天:结合生活实践描绘自己看到的春天。
写春天:写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
画春天:把看到的、想到的春天画出来。
演春天:唱唱春天的歌、跳跳春天的舞。
点评:这篇课文语言优美,作者把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消息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多么美的语言。怎么样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中蕴含的画面,语言中蕴含的情感呢?教学本文时,姬老师是这样做的:
一、想象画面,情感朗读。
学习这篇课文时,老师就以“文中的春天藏在哪些句子中呢”这条主线,让孩子自由读文,在文中寻找,画出来,那么孩子更加明确了读书的目的。在汇报这些句子的时候,先通过老师的范读让孩子们想象画面,然后随机板书,又通过直观的图画让学生感受到小草、野花、嫩芽......像眉毛、眼睛。然后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去引导孩子抓住关键词语去读,明白重读的词语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