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师:潘婷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
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个可爱的孩子:他是杨氏之子(板书)
师:氏就是—(姓氏);之就是—(的);杨氏之子就是—(姓杨人家的孩子)
师:谁能用这种方式介绍一下自己?
男生:我是( )氏之子 女生:我是( )氏之女
师评:不错!儿子用子,女儿用女,你很会变通。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会变通的X氏之女。
因此,班里的女生我们可以称她 “某氏之女”,男生都可以称他“某氏之子”,接下来,我们就走进第十课,认识这个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新授:
师:同学们,在预习时发现了吗?这篇文章和以往学的课文有很多不同之处
生自由回答:(预设)短、难读、读不懂。
师:同学们说的都对,这是一篇文言文,相比白话文会比更难读、难懂。(ppt出文言文简介)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文言文?
生: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师:这篇文言文只有55个字,但是仍然向我们生动地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其实,我们以前也接触过很多文言,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再比如—生自由回答,生背诵积累的文言句子。
师:同学们积累的真不少,都是爱读书、会积累的孩子。我们今天学的杨氏之子就是一篇文言文。其实学习文言文并不难,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法宝。(师板书“读”)
师:首先我们要把文章读通、读顺。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师:谁愿意尝试读读?(ppt出示全文)
生1读
师:同学们,他读的怎么样? 生评:声音很大,很流畅。
师评:不错,他读的不仅声音响亮,咬字也很清晰,我很欣赏你这种认真的学习态度,因为你把两个多音字都读出来了。一个是为设果;一个是应声答(ppt出示)
我们再来齐读两遍。生读。
师:读书就要这样,字字咬准,谁还可以再读读?(生读)
除了这两个多音字,本课还出现了几个生字,通过预习,你都认识吗?
(ppt出示惠字变红)这个字是?生答:huì
师:字音读得很准。那“惠”是什么意思?生:同“慧”智慧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课下有这个字的注释。
师:不错,看注释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很好的方式。(师板书)
再看,(曰字变红)这个字怎么读? (指名读yuē)它和哪个字长得很像呢?
(ppt出示日和曰)你是如何区分这两个字的呢?
生:(预设)日字比较瘦长,曰字是口中有一横,比较宽扁
师:曰是指事法造字,口字上有一横,代表嘴巴的动作,意为“说”。
(Ppt出示禽字),生齐读qín。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造禽字的。
同学们看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预设)我看到好像是一张网在捕鸟
师:没错,中间是一张开口朝上的网,下面像十字一样的是把持的长柄,上面像是一个盖子,将鸟放在封闭空间里。禽的造字本意就是用网捕鸟,后来呢,专指鸟类。
解决了这些生字词,相信同学们能读的更好!我们来齐读试试。
生齐读
师:声音响亮,字音读得很准。要提醒大家,读文言文讲究断句,在一些句子中,能根据句子意思在没有标点的地方停顿、或适当地拖长声音,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意。下面认真听老师读,拿出笔,用心感受,除了标点,我还在那些地方停顿了?用斜线画出来。
师范读 读后出示ppt全文停顿
师:你画的和老师标的一样吗?不一样的地方改过来,然后自己练习着读一读,既要继续发扬声音响亮的优点,还要试着学会正确地断句。
指名读
生1 (评:你真会读书)
生2(评:读得入情入境,仿佛把我带到了古时候。)
师:我们再来齐读一遍。
(看来,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想把文言文读得更有韵味,还要把握好停顿,控制好节奏)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边读边思考,在这篇文言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都是谁?
生答:(预设)2个,是杨氏子、孔君平 师追问:作者重点写的是谁?
生:(预设)杨氏子
师: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看看能不能从文中找出最关键的语句说说,杨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预设)我从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可以看出来,杨氏子是个聪明的孩子。(ppt出示第一句)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
生:(预设)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孩子,他非常聪明。
师:你说的非常聪明是文章的那句话?
生:甚聪慧(板书甚聪慧)
师:你怎么知道甚聪慧就是非常聪明的呢?
生:根据课本中的注释
师:看注释就读明白了这句话,甚聪慧!(板书:看注释)你已经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种重要方法。
师: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甚聪慧”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先把每句话的意思读明白。咱再接着往下读,齐读文章的2、3句
参考课下注释,看看你读明白了什么?
生:(预设)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访杨氏子的父亲,父亲不在,就把杨氏子叫出来了。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Ppt出示 ( )为( )设果。
师:谁为谁设果?
生答:(预设)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因为前面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所以是杨氏子是主人,招待客人孔君平,所以应该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师:孔君平是客,杨氏子是小主人,这是待客之道,你已经学会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文言文了,了不起,看好你!(板书:联系上下文)
师:这就是文言的特点,“微言大义”虽简洁却不失严密。
我们再读这句话,看看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果有杨梅,意思是有很多水果,其中有杨梅,体会到杨氏子很热情大方,很聪明。
师:同学们真能干,结合注释、练习上下文体会到了杨氏子的聪慧。下面,请同学们用上这些方法,四人合作学习最后两句。(ppt出示小组合作学习目标)
生齐读合作目标:1、理解后两句话的意思
2、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杨氏子“甚聪慧”
生进行小组合作,师深入小组,相机指导
汇报:1.师:第一个学习目标那个小组来展示?
(预设)小组汇报(一人读: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生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一人解释:这两句的是说,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子说:“这是你家的果子”杨氏子马上回答道:“我还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师:你们组合作学习都用上了什么方法呢?
生:我们组用到了联系上下文、借助课下注释的方法。
师:还有补充的吗?展示的真不错,但是,老师还有些疑惑需要你们帮我,文中杨氏子称孔君平什么?
生:夫子
师:夫子是对哪类人的称呼呢?
(预设)生:古代夫子是对“年长而且有学识的人的尊称”
师:所以我们称孔子为孔夫子,孟子为孟夫子。
我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家禽是指我们现在家养的鸡鸭鹅吗?
生:不是,这里禽是指鸟类,夫子家是指孔君平家,意思上需要断开。
师:古今词义真是不同啊,谢谢你们,合作学习之后比老师懂得还多。
第二个目标,哪个组来?要抓住机会啊!
(预设)生:孔君平从姓氏入手,杨氏子也从姓氏入手,很聪明。
师:哦,孔君平的言外之意被杨氏子听出来了,于是他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也从姓氏做文章,真会听话!(板书:会听)
(预设)生:从“应声答”可以看出来,杨氏子不假思索,反应很快,甚聪慧。(板书:反应快)
(预设)生:夫子,是对孔君平的尊称,杨氏子很有礼貌,很聪明。(有礼貌)
师:你们说的真是有理有据!再来看:(ppt出示对比)
师:第二句少了未闻,未闻是什么意思?
生:(预设)没有听说过
师:为何不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
生:(预设)这样会更加委婉,更有礼貌,尊重孔君平。
师:你从说话人和听话人两方面来体会了,很周全。杨氏子多会说话啊,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效果就不一样了,这就是语言的艺术。
同学们再想一想,假如你是杨氏子,来的是黄君平,你会怎么说?
生:(预设)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蔬!
未闻黄鹂是夫子家禽?
师:那听了杨氏子的话,孔君平会是什么反应呢?
生:(预设)无言以对 师:会想些什么呢?
生:(预设)杨氏子果然聪明!
师:此儿甚聪慧,果然名不虚传!对吗?生:对
师:孔君平会生气吗?生:不会
师:这就是说话的艺术。
让我们再读读这精妙的语言吧,读之前先想一想,孔君平的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生读:(预设)语气(调侃、逗乐)到位
生读:(预设)加上动作,表情丰富。(手背后、抚着胡须)
师:很好,你就是孔君平了。那杨氏子呢?我们看插图,他回答时候是怎样语气?(ppt出示杨氏子图片)
生读:(预设)胸有成竹、得意洋洋,手叉腰
师:那我们一起来分角色读,男生读孔君平,女生读杨氏子,我来读旁白
分角色朗读
师:好,给自己鼓鼓掌吧,既要懂得赞扬别人,又要学会欣赏自己。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吗?
生讲故事
师:故事讲得很有水平。那故事中的杨氏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生答:(预设)聪明、会说话、懂礼貌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完全理解了这篇文言文,那我们再来读,一定能读出古文的韵味,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入境,会摇头晃脑,连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试试吧!
生齐读
师:真有古人读书的感觉。老师再给你们配上音乐,那种感觉肯定更美。
生配乐读
师:我相信,同学们肯定能在这节课的时间内背下来,谁来背背试试。
生背诵
师:那我们加上动作,全班一起背
全班背诵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还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的光彩,这篇文章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书中有很多像杨氏子一样语出不凡的孩子,希望同学们可以在课下利用我们学过的方法去自学其他孩子的故事。阅读课上,我们在讨论、交流,这节课就到这,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