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郊董庄小学 康亚宇
【摘要】
当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一直困扰着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对于老师们布置的课前预习作业,许多学生根本不重视,可以说只是敷衍了事。有的虽然会在预习时看看课文,读读书,但是收效甚微。而《新课标》中说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而学生的有效预习则是落实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它这对学生学会掌握新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关注学生课前预习,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
课前预习 语文课堂 有效性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孩子们学习的动力源泉,就连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预习,它的动力源泉必然也是兴趣。因为没有兴趣,一切都化为空谈。尤其是小学生,更应该注重其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基础。如果课前预习的好,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精力集中,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实践证明,课前经常预习的学生往往比不预习的成绩高,而且差异是显著的。这也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句话,课前预习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必要性
我校是一所郊区小学,学生大多是小商小贩的子女,家庭背景各不相同,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已成为我校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课前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注重课前的有效预习,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树立预习意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只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培养其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为孩子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认真关注学生的“课前预习”。总而言之,预习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探索,自己理解的过程。正确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语文教学当下的重要任务。由此可见,课前预习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预习的意识。
为此在开学初我特意花费了两周的时间,用来了解孩子们的预习情况。摸清状况后,我特意搜集了许多有关预习重要的名言介绍给他们,然后我又将预习与不预习的孩子进行对比,并开展预习好处多辩论会。在孩子们明白了预习的重要性后,我又给学生们创设了预习作业的展示平台,让他们彼此进行预习经验的交流与学习,并由此评选预习小明星。总之,我想尽各种方法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以此树立自主的预习意识,感受预习带来的成功与喜悦,点燃他们兴趣的火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除此之外,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特意抽空对他们进行指导与督促,让他们也尝到课前预习带来的甜头。
三、指导学生扎实有效地预习,令其掌握预习的方法
那么中高年级怎么预习呢?
(一)读课文
要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大意。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正确,然后利用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当“一字多意”、“一词多意”的时候,要结合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的这个字词应当选哪一种。
(二)搜集资料
1.关于作者
新课标要求“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些课文出自于大家之手,预习时可以利用手边的资料,网络工具对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有个了解。这可以比较好的帮助同学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
2.关于背景
新课标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作为高年级的同学,应当有能力了解一些课文的历史背景,如:《杨氏之子》《金色的鱼钩》《将相和》等感受经典,只有搜集并查阅相关的图片、数据、光碟、文字资料,才会对课文所涉及到的历史有一个了解,才会在课堂上更易理解老师的讲授。
(三)理清脉络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知识已有一定积淀,读了课文后需要进行一些思考,可以从这几方面: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
3.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哪几段?
4.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的段意。
段意的概括根据文章的写法有这样几种:
A、摘抄法。相关段落如果在写法上采用的是“段首概括”法、“总——分——总”、“总——分”、“分——总”的方式,就可以采用这种概括方式。
B、取主舍次法。一段中有几层意思,对最重要的一层作为概括段落大意的重点。
C、综合法。就是围绕文章的中心进行概括。
D、合并法。如《桂林山水》
(四)做批注
学习语文主要是品读。品读在预习中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品读含义深刻的,优美的句子或段落,从中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向我们揭示了什么道理。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把自己欣赏的字、词、句,哪怕是一个标点的使用好处,都可以用简洁的文字批注在书的空白处。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标点来表达中心思想的。最后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这样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长期坚持下去,探索能力会逐步提高。
(五)做好读书笔记
先看清楚要预习的内容,哪里看不懂写到笔记本上,或者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合上书,把记得的东西回想一下,思考不懂的,写下记得的重点。课后,拿出预习笔记,查看原来不懂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
四、及时评价反馈——让预习成为一种习惯
老师不可把预习完全当成学生自己的事,虽然教师有时在教室一再强调预习的重要性,但有惰性的孩子还是会敷衍了事。因此还需加强学生预习的趣味性与积极性。
1.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预习的设计准备要敢于向学生智力的挑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在布置学生预习作业安排时,教师所设计的内容,要体现层次性、开放性,尽量不要布置那些学生通过手边的资料就能获得答案的预习题。
2.教师在适当的时间应给学生作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同时还应该加以督促。为了督促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将课前作业作为重要完成,同时还要向学生经常讲述预习的重要性。
3.重视课前预习检查。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一定的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4.为了提高班级的整体预习水平,还可以适当开展一些预习的展览与评比,这样可以利用攀比与好胜来激发学生的预习主动性,让预习逐渐成为一种习惯。
总之,课前预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学习的智慧。因此,作为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班级的实情出发,做好课前预习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率和吸收率,增强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高效,打造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之《农村小学阅读教学课堂操作》周学能 2007年第12期
2.倪雪雁.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有效预习[J].教学在线,2010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