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评课
yuanyahan发起了2019-07-26
0
回复
10
浏览

   “细细诗风淡淡烟,袅袅诗语落心田。”这是我对高晓芳老师执教的《独坐敬亭山》一课的印象。她的课一如她的人,自然又美好,在娓娓到来中为孩子种下诗歌的种子,静待它们生长、发芽,终将在这片诗歌的土地上展现那蓬勃的生命力。

     诗歌历来是教学上的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如何帮助孩子理解诗意,感悟诗情,这无疑是值得探究的教学智慧。

     高老师决定从诗人入手,先让学生介绍李白的相关资料,并展示课下积累的李白的诗,使学生多角度的认识了李白:乡愁满怀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豪放不羁的李白……继而带领学生去认识更加有血有肉的李白,走入一代诗仙的内心深处。这样的开课,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丰富了对李白的认识,为学习这首《独坐敬亭山》定下了良好的感情基调。

    接着,高老师又从出示了学习古诗的“三步曲”:读准字音、读通诗意、读懂诗情。这无疑是给学生的古诗学习提供了一个支架,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按照这三个步骤,安静而有序的自学活动就这样展开了。学生们表现的十分积极,无论是各种方式的朗读,还是四人小组合作读懂诗意,课堂气氛融洽、有序。

    然后,高老师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时,顺势给予朗读上和诗意理解上的指导。比如她教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带着孩子们一起吟诵,这激发了孩子们极大地学习热情,也让孩子们在吟诵中感受诗歌犹如音乐的韵律之美。

   接下来,高老师又通过在诗中找“诗眼”的方法让学生在交流诗中能体现“孤独寂寞”之情的“字眼”。学生很快找到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的“尽”和“闲”,体会鸟飞云去后只有李白一人孤独的坐在敬亭山上,在对比中愈发显出作者的“独”。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时李白的眼中只有敬亭山,也惟有此时的敬亭山能读懂李白。高老师抓住这的时机,顺势引入李白的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独”的理解:正是由于那颠沛流离的十年,正是由于饱尝世态炎凉,才有这样的孤寂之情。此时,学生们也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孤寂”之中,高老师继续使力,创设出一组情景:此时此刻,敬亭山默默的望着李白,轻轻的说        ;此时此刻,李白默默的望着敬亭山,轻轻的说        。学生通过书写,表达李白此时的那一份孤寂。

    就这样,通过环环相扣的设计,一次次读写的训练,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学习诗歌,更在一次次发言与练习中走入了作者的内心,认识了更加有血有肉的李白。随后,高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带着此时的理解,再次朗读诗歌,感情水到渠成。最后的谱曲演唱,将学生的热情推到了顶峰。

   可是,诗歌的学习不仅限于他的韵律和情感,我们还要让学生学会写法。高老师让学生圈画诗中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感情,总结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并加以训练,出示《望木瓜山》一诗,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一片诗心在课堂”,高老师那充满诗意的课堂,让孩子们享受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更在他们心中种下诗歌的种子。

    诗路漫长,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实践。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