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刘老师,李校长,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南关村小学的青年教师汪航, 今天有幸聆听了翟丽老师和代书娟老师的课,我感觉受益匪浅,大开眼界,在这里谈谈我的收获。
首先是翟丽老师的《白杨》一课,翟老师在上课伊始就揭示了本节课的训练重点,然后把握关键句段,通过朗读、感悟、补白等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了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通过思维导图形式的板书,把整节课的内容整合串联起来。这节课值得学习的优点颇多,其中和代老师习作课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地方,则是我们这次教研活动的最大亮点——思维导图。
代老师这节课的课题叫《习作指导——思维导图之写景训练》,换句话来说,就是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写景训练。习作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点,许多学生面对文题,常常感觉无话可说,写出来也难免流于空话或套作。而代老师寻求思维导图作为突破点,引导学生顺利地实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有法可写,不再惧怕作文。这节课中,打通写作难关最重要的一把钥匙,就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叫做心智图,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利用主题词、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表达发射性思维, 简单却又高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对于小学教学来说,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把思考技巧和绘图技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化抽象为具体,将复杂的知识系统化,使用这种方式,学生能被锻炼出非常好的思维和写作能力,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养成一辈子的优秀的学习技巧和学习能力。新加坡教育部已经将思维导图列入小学的必学技能之一,而美国很多老师也将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入平时教学当中。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具体到习作教学,一幅完备有序的思维导图可以通过中心词体现文章主题;通过二级分支体现文章的主要部分;通过三级分支等体现每个部分所涉及的要点以及这些要点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
在代老师的这节习作指导课中,写景习作是中心问题,思维导图是解决方法,中心问题贯穿始终,方法策略一气呵成。习作和导图仿佛左右两双翅膀,从宏观上引领着这节课通往成功的方向。而深入细致地来看,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也特别值得研究和学习: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代老师这节课以思维导图的方法学习为主线,训练有度,以语言训练为核心,关注表达,让学生在一种连续思维、合作表达的过程中掌握了对四季景色描写,并且能够用思维导图整合自己的写作思路、指导自己的语言表达,并最终能够把自己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以后的日常写作中去,我想这才是写作教学的终极目的,也是习作课程建设的全新探索。
代老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四季景色图片时,首先抛出景物、景物特点这些观察点和思考点;然后结合课内阅读知识,回顾写景方法;最后润物无声地将它们结合起来。内容引导由浅到深,方法指导由点到面,而又层层推进,让学习自然而然地发生,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会,让课堂立体、鲜活、生动,颇为用心,却又浑然天成。
三、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紧密结合。
提起习作,许多学生总感觉无从下笔,不知道写什么。那么针对学生的这些困惑,我们教师最应该探索的就是“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既让学生学到方法,又不是让学生一味模仿或套作。
代老师这节课先是让学生欣赏美景图,收获感受;然后让学生简单说句子,初试表达;后面更是多次利用同桌共学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充分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生成语言。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体,学习始终是自然而然地发生,教师提供了方法,负责指路,而不是牵制或限制学生。
四、对课内外知识进行有机整合。
习作课的素材来源相对自由,但这种自由并不意味着天马行空,代老师的这节课让我看到的,是匠心独具。这节课不是课外写作知识的盲目堆砌,而是基于教材整合的有效链接,代老师巧妙借助《鸟的天堂》、《火烧云》等课文中的写景文段,让学生感悟方法,完成了教材的有机整合,完成了对教材的超越,这样的探索不但带给我们思考,更多的是将引领我们在整合教材、超越教材方面的行动。
总的来说,代老师这节习作课方法独到,环环相扣,节奏流畅,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受,令听者回味无穷。我不仅开了眼界,也在课程设置、教材把握、方法引领、语言学习等诸多方面收获颇丰。希望接下来能聆听大家的更多宝贵意见和见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