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代书娟
思维导图是一种知识可视化、表达放射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将其运用于习作教学中是一种收缩性思维,以直观图片与简练文字呈现相关知识点,这与其他教学手段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教学优势,更能引发学生充分的想象、积极的思考与思维,更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现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思维导图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心明确,结构框架清楚,让人一目了然,而这正有助于进行写作练习。我在《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写景案例研究》一文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写生活中美丽的景点,课堂教学显示,用思维导图来教学生写景能提高学生习作素质和习作态度,尤其是有利于习作中下等的学生效果越明显。写作前的教师的引导、分组讨论、合作完成思维导图都能帮助学生提高习作素质。
(一)运用导图选取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习作前,确定主题、组织学生选取材料是指导习作的第一步。作文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而思维导图把放射性思维外化出来,适应了写作的这一需求。每一篇习作,都有它的主题。学生在拿到习作要求之后,首先要确定写什么,也就是思维导图中所提到的“中心点”。确定一个中心词(中心题材),给予一定的思考时间,围绕中心词(中心题材)自由想象,并以关键字的形式记录相关要点。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介绍身边美丽的景色”,学生拿到这个题目时,可能会有零星的想法,但内容往往具有局限性。利用思维导图的放射性结构,我有意识地引导从家乡你最喜欢的的西湖公园一年四季不同的美丽景物分级写起,“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等角度展开观察、联想,学生就能模仿着大胆地围绕主题想开去,学生会罗列出自己喜欢的景物,如“水”、“树”、“花”、“动物”“果子”、“人”……此时,学生的思路已经打开。教师可以抓住契机让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明确应从哪些方面进行介绍。学生继续从脑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不断地添加在分支上,丰富素材的内容。具体四季描写如下图:
水 (静、清、绿、深)
春 垂柳 (嫩黄、绿、生机勃勃)
花 (香、种类多、姿态多)
动物 (活动、舞姿、勤劳)
树 茂盛
夏 荷花 多(颜色、姿态)叶(多 大 绿)
鱼 美(颜色、种类、姿态)
人 休闲(下棋、唱戏、舞蹈)
银杏树 美 (金黄、多、松软)
秋 果 丰收
菊花 美 (种类多、颜色多)
雪景 (大 白 厚)
冬 腊梅 美(颜色、姿态、勇敢坚强)
孩子 欢乐
可以说,思维导图为习作拓展寻找素材空间,并提供多项选择,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有了最佳选择。小组在讨论、合作写写画画的过程中,思维的灵动随时闪现,思维不再受约束,也不再有“无米”之困。经过思维导图的梳理,在学生的头脑中选择素材的范围就非常广,可写的内容也多。同时,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中心点”辐射出去的内容时,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成果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彰显。有了导图的清晰展现,材料的选择也更有目的性,科学性,效果自然更佳。
(二)运用导图梳理思路
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即为作者写文章都会有一定思路的,把握了这个思路,我们才能发现文章的主旨。小学生习作也是如此,只有按一定的思路写下去,才能使作文条理清晰、主题突出。因此在审题、立意时一定要理清思路,主题明确。确定了写什么后,就要琢磨要怎么写,这就需要提纲契领巧构思。一篇好的文章,关键在于谋篇布局。提纲是学生习作时的整体思路的提炼。当提纲有血有肉、风骨铮铮后,一篇好的文章也就基本有了雏形。学生的头脑中明确了文章的结构,文章的条理也自然清晰了,学生的困惑也迎刃而解了。引入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思,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思维导图丰富语言
在明确了“写什么”、“怎么写”之后,文章的基本框架形成。但是学生依据这个思维导图写出来的文章还是不够具体、生动的,缺少“血肉”。此时,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丰富和完善思维导图,在确定“写什么”、“怎么写”之后,接下来就是词句的斟酌了。在学生习作时,运用思维导图,不断增加层级、分支,增添相关的具体内容。比如:可以卸下可能用到的修辞手法补充在原来的导图上,并在旁写出相应的句子,作合理调配,这样能使文章显得更为生动;也可以把可能用到的好词好句记录在分支上,随时选用;还可以把与对象有关的古诗句、名人名言等资料罗列在分支上,做习作时参考。如学生习作《美丽的西湖公园》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抓住景物特点,全面细致的观察”、“修辞方法运用”、“古诗词引用”、“按一定的顺序”、“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抒发情感”六个纬度出发,去搜索相关的语言信息,将其罗列在各个思维导图上。这一步骤不仅让学生将有关的语言信息做了一个清晰地梳理,还为自己最终的书面习作准备了许多有用、可供参考的优质语言资源。
注意写作方法运用:
通过教师引导,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逐渐培养思维方式,这是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值得推崇的一点。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更注重方法的传授,一定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把语文教学带到一个更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