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评课稿
贾乐发起了2021-06-03
0
回复
7
浏览

评课稿

《江南》最初为汉代民歌,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诗中大量运用重复的句式和字眼,非常适合儿童阅读和吟唱。张老师的《江南》一课采用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以阅读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使教学过程立体化,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说、演、读来代替枯燥的讲解,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启迪心智的目的。       

课堂中的随文识字扎实有效,这样的识字教学摒弃了单一实际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孩子闷已有的经验,在情境中识字,生活中识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学生对所学古诗有很好的感知,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学、个人悟、自由畅谈、表达情感。“莲叶何田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理解“何田田”,所以张老师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说说“这满池塘的莲叶长得怎么样?”引导学生从荷叶的颜色和形状两方面来说说自己所看到的,这样孩子们就有点明白了,接着通过指名读,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稚纯的语音,“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给他们无拘无束地创造、探索的天地。教师通过读读、想象、演演、伴乐背诵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理解、再现、创造诗歌的意境,始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翟老师的教学流程始终是遵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呈现的,从初读感知——细读感悟——熟读转化——拓展延伸——书写生字,环环紧扣,收放自如。学生在层层推进的研读赏析中充分理解与感受了诗人所描绘的情景、所揭示的哲理,同时也自然地积累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在学习一、二行诗句时,老师借助媒体再现了课文情景,营造了一幅夕阳西下、黄河滚滚的画面,让学生通过交流、画画、移情、朗读等多种方式依次理解、感悟了诗句的意义,最后,老师又巧妙的用引读的方式将两行诗句所描绘的意境连缀成一个整体,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请学生借助文字想象情景,读出气势。                        教师精妙的语言,媒体精美的画面再现了诗文的情境,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身在此楼中”中的遐想,而老师不时假设性的提问:小朋友,当你站在鹳雀楼上看到这情景,会说什么话?读了第二行诗句后问:想一想这是怎样的情景,你觉得怎么样?等等。老师灵活的引领帮助学生自然转换了角色,使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了一体。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同时,更与诗人的心灵沟通,生成了学生多彩的内心文化和心智结构,让整个课堂呈现了这种景、弥漫着这份情。                                                                                         

    整节课,翟老师都是以真诚的语言,富有激情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来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的学生,就犹如沐浴在春雨中,或每读或想象,或表达或书写,无不显示出勃勃生机。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