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贾 乐
教育是个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亘古不变,当然这并非是说教育的内容及形式不变,而是人们对教育的探索与追求之心不变,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的形式,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理想,教育的信念,教育的目的等等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为教育同其他事物一样必须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环境及社会形态。
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读过许多的教育著作。每次都有许多不同的感受,也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很大帮助,最近拜读了肖川老师的大作《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感触颇深。
本书是肖老师历时10年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本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孔窥豹、洞幽察微的效果。
本书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和文趣,既有助于深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帮助广大教师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既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广大实践工作者的理论兴趣,又能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广大读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正如作者所言:我力图创造出一种融哲学的理趣、散文的韵致和宗教的情怀于一体的表述风格。因此,“我更愿意用’心’来写一点文字,让读者读出启迪之外的一点激动,一点推动,一点感动读出一种情怀,一种心境,一种胸襟,一种器局,读出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
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去培养年轻一代,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自教育产生以来人们一直关注并不断进行探讨的问题。自从学校机构和教师职业产生以来,教育就是一种高度专门化的培养人的活动,这就是说,教育这件事情并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进行的,它意味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一种特殊的情怀。
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灌输。俄国人洛扎诺夫曾经说过:理想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中最可贵的东西、最美好的东西。哪里的个性没有得到保存,受到压抑或被忽视,哪里的教育就不能完全实施。只有作为个人,而不是“一个一般的人”,才能在思想和感情上有所建树,才能坚持不懈地追求。真正的学校应当是“日常生活化的”,学校不应当拘泥于规则和机械惯性式的死板运作的体制,而应当促进不用语言、不用教诲,而凭本身的气息和意义起到教育作用的日常生活方式自发地出现在学校里。然而这一点却似乎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我们的教育似乎更多关注的是儿童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其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则被掩盖在教育的这种社会职能之后,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才与神童、许多专家与学者,在他们身上却难寻真情的流露、个性的释放。我们的社会中有太多的循规蹈矩之人,他们学富五车,却缺少开拓创新的精神,缺少必要的公民素质、仁爱精神,甚至缺少基本的仁义之心,同胞相妒、手足相残。因此,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
一万个人就会有一万种不同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条。这本书体现的只是作者的教育情怀。但愿每一种教育的理想和信条都跳动着一颗质朴纯真的心,洋溢着对教育、对人本身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