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后感
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翟燕飞
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既反对“党八股”,又反对“洋八股”教育,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
……
过去,陶行知曾批判“应试教育”和“杀人的会考”,现在,“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陶公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便是“教学合一”,这些观点似乎也是现在新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但推行起来非常艰难,为什么?因为教学生学远难于简单地灌输教法,需费大力气学习思考,要花费数倍的精力去备课。因为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课堂上什么问题都可能发生:太费劲了。可笑的是一些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几乎是表演课,让一些“差学生”留下,因为他们“不配合”老师的表演。陶公地下有知,当为之泣血。
……
陶公高举“教育即生活”的大旗,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是“伪教育”, 脱离实践经验的知识是伪知识,但如今我们的教育教学脱离生活已越来越远。孩子们一心只读“圣贤书”,哪管世间有五谷,更莫管什么“知行合一”之类的过时聒噪。因为一旦“行动”,恐怕“成绩”就要下来,就要挨众人的批评。
……
其实,我们过于功利地学习陶公的教学法,并不是“善之善者也”。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的“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才是陶公精神的本源,没有这些精神,所有的教法都是苍白的。
——张圣华
得益于李红敏名师工作室,我由很久以前的慕名,终于转而为实际行动了。翻开书,我就为自己的教学而脸红了。
刚刚执教三年,其实我也是带着自己的思想和对教育家的憧憬进入学堂的,但是对学生的不了解,对自我的不认可,导致我的教学举步维艰。对教育的摸索,让我逐渐才知教育的大路,而以上张圣华先生的话,已经让我为“为了讲公开课而讲公开课的排练”而晋升职称的广大教师羞愧难当了。
“……那么先生究竟应该怎样子才好?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学习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想类的经验,发生想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得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间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自得”,也就是现今教育家所说的“自动”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为必定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否则年年照样画葫芦,我却觉得十分的枯燥。
我们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进步,就需胆量放大,将实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
大丈夫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岂当随便过去!
杜威先生也说,教学生的法子,先要使他发生疑问;查出他疑难的地方,使他想种种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从这些方法之中,选出顶有成效的法子,去试试看对不对;如其不对,就换个法子,如其对了,再去研究一下,照这方法来解释同类的问题和一切的问题。
要晓得一社会里的事务,该使大家知道的,就该大家参与;该使少数领袖管理的,就该少数领袖吧参与。
夫勒培尔研究小学教育,得称为大教育家。做小学教师的,人人有夫氏的地位,也有他的能力;只需承认,去干就能成功。又如,伯斯塔罗齐、蒙铁梭利都从研究小学教育得名,即如杜威先生,也是研究小学教育的。“庙里乾坤大”。
从前人说“温故而知新”,但是新的法子从外国传到中国,又传到杭州,我们以为新的时候,他们已经旧了。所以望大家注意,不可不由自己试验得出真理,方不至于落人之后哩!
不可以为了一个人,去牺牲九十九个人;也不可以为了九十九个人,去牺牲那一个人。
阅读学习陶行知,正在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