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核心能力视角下的深度学习研讨
与名师课堂引领培训会学习心得
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贾 乐
2019年10月24日我有幸参加了第十届核心能力视角下的深度学习研讨与名师课堂引领培训会。一睹众名师的风采:温柔文雅的胡红梅、闫学老师、幽默朴实的管建刚、肖绍国老师、才华洋溢的雪野、吴勇老师、功底深厚的江和平、孙双金老师、和蔼可亲的高子阳老师,具有深厚文化功底的黄亢美老师一个个精彩的画面,一个个生动的课堂,让我流连忘返、印象深刻,更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一点体会:
一、聚识字教学之神韵
黄老师认为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这个根就是字、词和句,对于小学生而言,字词教学是重点,因此要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要达到这点就必须提高其识字的能力,而要提高识字能力,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包括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因此字理(汉字的规律就是它的造字理据即构字原理)——便是识字教学的根本,让学生依据字理进行析形索义,因义记型,那么所学的汉字就能意义识记,持久不忘。他认为现在的识字教学热衷于拼音化,过于机械,学生死记硬背,容易遗忘,效率低下,而忽略了形义,使得错别字增加。如教学“大”字,只要学生能说出一横一撇一捺,有三画;“男”字只要能说出上下结构,上“田”下“力”,一些教师即夸赞其“顶呱呱”,还要“表扬他”。诚然,在学生初始笔画和结构阶段,这样的笔画记忆和结构分析也是必要的,但此后仍千字一律,毫不讲“理”的机械教学和识记,其结果当然就会是生字回生率高、作文时错别字多了。如果我们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能依据构字原理,把上述两个字分别析解为:“人”跨腿伸臂表示“大”,古代在“田”间出“力”劳作的是“男”的,那么,像“大”“男”两字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就不会是抽象的笔画符号,而是一幅幅图画,甚至还会浮现出动态性的内心视像。较之抽象的符号识记,这样讲“理”的识字,其识字的“质”是根本不同的。因此加强字理教学,鼓励自主识记,将字理和心理加起来才是合理的教学。
再比如“帽”的正确写法,出示冒的古体,让学生明白帽子带在头上,所以不是和身体连在一起的,因此“冒”上面的部分,中间两横悬空。区分“副”和“幅”时,老师先告诉孩子“幅”(原指布帛的宽度,故从巾)“副”(古时候用竹简写借条,写好后从中间一分为二,还时再合二为一,这种能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情况下用“副” ) 为了让同学们很好地区分这两个字,黄老师说了一段这样的话:张爷爷六十多岁了,他戴着一副老花眼镜,待人很热情,见人总是一副笑脸。他很爱好书画,给我画了一幅国画,写了一副对联和一张条幅。天气太冷了,我把一副手套送给张爷爷。
——黄老师在说这段话时,左右手分别拿着“副”和“幅”的生字卡片,讲到该用“副”字的词语时,同学们举左手表示,当说到该用“幅”字的词语时,则举右手表示。这种采用左右手示辨词语的形式新颖有趣。
这样复杂的教学,黄老师却能用简单易懂的方法呈现出来。在孩子们的眼中,这些汉字都已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副副画,甚至还会浮现出动态性的内心视像,中国汉字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就自然地融入学生的心里。学生们明白了,在明白的同时也把字理当成了自己识字的方法,使自己也能较快地自主地学习和掌握汉字,从而“无师自通”地创造性地学习汉字。这一堂原本枯燥的识字课却在黄先生的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幽默诙谐的个人魅力下显得异常的灵动和有效,为识字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理念和模式。
二、聚习作教学之音韵
高老师的微报告《儿童写作素养型课堂教学实践》让我受益匪浅,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高老师是一位数学出身的语文教师,更可贵的是在这两个领域都卓有建树。据高老师所说他每天坚持写作,笔耕不缀。目前,大约有数百篇文章在全国,省,市级的教学刊物上发表。如果让我用一个词语概括高老师留给我的最深印象的话。那就用“勤奋”吧。他每年都会订一千多块钱的书,跟写作有关的书他已经读了一百多本。关于指导学生写作的讲座也曾听过不少,但今天听高老师一说,确实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跳出语文教语文,关键要看你能跳多高,看的有多远,然后教的有多扎实有效。高老师的一些教学理念,以及手段,也深深吸引了我。比如,他认为作为语文老师有必要让学生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和它的用途,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写作的欲望,有这样几件小事不妨要做一做:指导学生读几本感兴趣的书,真正让学生有倾吐的欲望;真正好玩的表达,孩子绝不会拒绝……面对孩子对作文的不喜欢,高老师不是一味的提高要求,在教学技巧上做文章,而是由孩子的心里出发,反常道而行之。表面上降低要求,实质上激起孩子的好胜心。第一天,仅仅写一句话,然后就玩,多了不行,有意思吧,多写不行,而且,每个写完一句话的学生都得到了优秀。第二天,写两句话,依次类推,等到写到半面的时候,再进行其他方面的训练,先抑后扬,怎么样,高不高?就像水中的瓢一样,按得越深,反弹越大。只是,学起来不容易,没有吸引学生的强烈魅力,没有适当的抑制手段,是无法完成先抑后扬的。“高氏”见解不仅见解独特,更是旁征博引,入木三分。这样的博学睿智,纯纯朴朴,吸引了全场的注意力。确实,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就靠每学期的七八篇习作训练是不够的,同时就作文而作文也是不够的,让学生多读多写是一条恒古不变的策略,同时也要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当习作成为学生自我需要,自我情感表达、倾吐的需要时,就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了。感谢高老师给我们指引了作文前行的方向,让我们跟随着他的脚步前进!
总之,通过这次听课活动,各位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对教材的深层次把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学有所得,也让我深思,怎样把各位教师的教学优点尽快融入自身的课堂教学中,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的有特色、有深度。我将借这次机会,把优秀教师当作追赶的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努力缩短与优秀教师的差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取长补短。继续好好研究教材,研究教法,思考教学,增进自己的教学水平,给孩子们呈现一堂堂精彩的语文课,让孩子们在语文的世界里快乐的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