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许昌市郊俎庄小学 张玲玲 小学语文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内在的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而且新课标的实施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外在的要求转化成内在的需求。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教育者的一致认可,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却经常被忽略,本文主要根据我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进行解读。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预习。预习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我在课前就十分注重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如在指导预习《风筝》一课时,我先到超市购买了一些风筝和用于做风筝的材料,然后和学生进行了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谁知道风筝是什么样子呢?(出示超市所购风筝)这是风筝。风筝不知道是怎么靠这些部件组装成的?风筝是靠什么飞起来的?想和老师一起放风筝吗?回去后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找一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和求知的兴趣,并且在课堂上学得生动、活泼、理解的也更加透彻。
二、导入。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孜孜探求,创设了好多导入方法:如音乐歌曲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设制悬念导入、插图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等等,举不胜举。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兴趣就行。
在导入时,我用巧妙的语言巧设“悬念”,目的是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巧设“悬念”:“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接着说:“带你们去哪里呢?”说完板书课题《富饶的西沙群岛》。“哦!”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产生疑问,西沙群岛?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导:“同学们,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诸岛中四大群岛之一,那里富含热带资源,物产丰富,有瑰丽无比的海水、成群结队的鱼群、形状千奇百怪的贝壳和有趣的海龟,还有许多海鸟和宝贵的肥料……要想领略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就让我们随作者去西沙群岛旅游观光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从而让学生带着愉快而热烈的情绪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再如《翠鸟》这篇课文,导入时可以与燕子作比较,让学生谈谈对燕子的了解,再联系北方孩子生活中不常见的鸟儿——翠鸟,可以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边出示边讲解,让学生脑海里产生想像,并设计一个问题:“翠鸟到底有什么样呢?使学生带着疑问去读书,由此增强学生喜欢读书的兴趣,一旦孩子们有了好奇和兴趣,那么接下来的课堂可以有目的精彩继续。像此类课文还有很多,比如《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
三、教学过程。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搞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学有乐趣,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只有充满"乐趣"的知识,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传递伴随着浓烈的趣味,才能达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尽力让教学充满乐趣,让教育对象在欢乐中游弋,我尽可能地用乐趣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一点对小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它符合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学习的心理特点。
在教学古诗《乞巧》和《嫦娥》时,为了引起学生们美好的遐想,我告诉他们一些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知识。学生们立刻有了乐趣,争先恐后地要求把自己知道的有关诗文传说的想象和幻想与大家分享。学生很快掌握了诗句的主要意思,把古诗文读得很有韵味。
又如,在教学《翠鸟》、《荷花》等课文时,我根据课文内容有的放矢,制定合适的教学活动和形式,课文内容写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在学习课文时,我脸上带着激动、真诚的表情进入课堂,渲染课堂气氛。当然,语气也要变得诚挚、有感染力,使学生真正进入状态学习课文。学习课文重要的部分时,为了能让学生了解词句意思,我适当导入。像《翠鸟》这篇课文有一幕很精彩:当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翠鸟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此时此刻他们内心应该十分喜爱翠鸟,为了激发学生这种喜爱的感情,我用饱含喜爱之情的语气,面带温柔的表情示范演读,使学生入情入境。
再如学习《秋天的雨》一课时,课后要求背诵全文,这项作业难度大。我讲解课文后,把学生安排成四个小组,编排课本剧,分组演绎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等秋雨的特点。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排练中。最我把每个小组安排在一起进行演出,梳理出课文脉络,帮助学生背诵课文,这项作业在快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还有像《燕子专列》、《路旁的橡树》等课文,写的是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反映了一些人们对待动物和植物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教授此类课文时,我带着激动的表情进入课堂,渲染课堂气氛。当然,授课语气要变得沉稳,具有号召力,使学生真正进入状态学习课文。学习重难点时,为了能让学生了解词句意思,我适当导入。像《燕子专列》这篇课文有一幕很感人:听到消息以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燕子。此时此刻他们十分牵挂燕子的安危。为了激发学生这种感情,我表情焦急,语气关切地示范演读,使学生入情入境,去感悟居民奉献的爱心。
四、作业布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我根据儿童好奇心重,求知欲强的特点因材施教,对课文进行拓展延伸。
如在教学完《玩出了名堂》一课后,我说:“列文虎克在玩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而在不经意的玩耍中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重大发明制造,玩出了名堂,我们也要向他学习。”我顺势对课文进行拓展延伸,布置小练笔,引导学生写写平时和小伙伴玩的游戏,写出游戏的有趣之处,以及在游戏中的发现或懂得的道理。这样孩子们饶有兴趣的去写,去练习,就能达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
五、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也可以很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
(一)多媒体。课堂教学应变换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避免单调地较长时间地从事一项活动。
多媒体进课堂是当前教学活动的一项很重要的形式。它以有趣的音乐、图象、颜色、画面、动作,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激发着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我结合课文内容,把幻灯片、录像片、教学光盘等教学手段穿插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兴趣盎然。如教学《一面五星红旗》等课文,我让学生边听录音"我和我的祖国"的乐曲,边听老师的讲解。乐声一起,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想起祖国的伟大,使学生一下子进入文章的角色。在讲读课文时,结合课文内容,为更好地理解"我断然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面包换国旗"等语句,适时放录象,当播放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威严壮丽的场面时,学生嘴里发出啧啧声,不禁脱口而出:"坚决不换!","捍卫国旗!".在愉快的乐声和动人的画面中去学习,有了乐趣,学生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二)小组合作学习。心理学实验表明:许多人在一起共做,可以促进提高个人活动(学习和工作)效率。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之一。
在气氛活跃的小组中学习热情高,每个人畅所欲言,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例如在学习《灰雀》一课时,学生对"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一句,不能理解。这时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大家集思广益,充分谈想法。最后学生统一了认识,明白了"男孩放回了灰雀,灰雀去哪儿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男孩的诚实。"热烈地讨论,欢快的学习氛围,怎能不激起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呢?
(三)课堂上教师导和演的结合。导即为引导,演即肢体、语言、表情相结合的主体。一堂精彩生动的课,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导和演,往往肢体语言、生动的口语表达和丰富的表情最能触动学生的心弦。当然,针对不同课文应有不同的演法。
例如,教学《秋天的雨》、《富饶的西沙群岛》、《槐乡的孩子》等课文时。此类文章语言优美生动,结构清晰,字里行间流露出美感。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要想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首先我用真情演绎文本内涵,引导学生带着喜爱、欣赏之情朗读;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还带着满怀欣喜的心情慢悠悠的语气和微笑的表情进入课堂。当学到重要语句时,我针对不同句段,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如《槐乡的孩子》这一课有一句: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山里的孩子离不开石头。此时,我范读的亲密,将学生带进了那种境界。还可以加动作演一演、读一读,理解离不开,就像等词的意思,使学生完全理解文本,并从中体会含义。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四)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除了听说读写外,还可用喜闻乐见的五彩笔,画出对课文的理解。
如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和《金色的草地》等课文时,学生描画出作者描述的民族小学的美景;画出大自然给兄弟俩带来的快乐和探索发现的喜悦,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一幅幅画作画出了学生们的心声和向往,这其中的快乐每个学生都深深体味到了。
(五)合理运用评价。教师要时常赞美学生的优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学习生活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满着乐趣,学到新的知识是快乐的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圣人早就讲过的。读书、上课、完成作业、同学交往、切磋学问都是很快乐的事。这样学生对学习很有兴趣,充满喜悦。
比如把拼音或生字卡片在黑板上摆成楼梯形,在最上面画一面红旗,要想夺到红旗,心须全部会认读,同桌合作,如查有一个不会,不算赢,这样学生在自主识字时都会互相帮忙,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点又增强孩子们的团体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经常搞竞赛、评比。如小组间的竞赛,好的方面加分,突出好的或有进步的给加奖励分,定期汇总评比,给以奖励。唤起学生的评比兴趣,不是单纯为了评比而评比,是要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良好的氛围。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满意、愉快、喜爱的情绪,学生才愿学、乐学。正如心理学家研究的那样:兴趣和爱好是一种同愉快情绪相联系的认识倾向性与活动的倾向性,它能推动人学习科学知识,追求真理,形成熟练的技能和技巧。可见,兴趣对人的认知和学习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过度的兴奋也会给学习效率产生干扰性影响。这个尺度需要掌握好,适度调整。
总之,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就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