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为中年级学生习作点亮一盏灯》
gongxingxing发起了2021-06-13
0
回复
5
浏览

为中年级学生习作点亮一盏灯

  许昌市八一路小学  徐雪

 

三四年级是低、高年级的过渡阶段,是习作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八九岁的学生,如何把好这个阶段的作文关,顺利实现向高年级的过渡与街接,如何为中年级学生习作点亮一盏灯?这是每一个富有强烈责任感、使命感的教师思考的问题。

俗话说:“无布不成衣”“无米难为炊”所以,我认为,想写好作文,首先要从学生的积累抓起:

一、阅读积累

读书,是积累作文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只读作文选之类的书,要引导学生多读文学性和科普性的书刊报。引导学生从书中间接的认识生活。很多生活,就是阅历很丰富的大入也不可能都经历过,通过读书,可以体验人生的丰富多彩和大千世界的奇妙。比如,农村的孩子可以通过书报认识城里生活,城里的孩子可以通过书报认识农村生活,不管城里的还是农村的孩子都可以凭借书报认识异域的生活,体验异国情调, ……读书还可以丰富情感体验。人类的高尚情感十分丰富,每个人都不可能有很全面的体验,但可以在读书中徜徉其间。读书体验,是对别人体验的再体验,在再体验中丰富情感,升华情感,比如,在阅读革命故事中体验正义感、嵩高感;在悲剧性文章中体会怜悯为怀,在阅读科普著作中体验科学感,体验大自然的奥秘感等。

怎样引导学生爱上阅读,我首先向同学们讲清广泛阅读的好处,列举名人爱读书受益终身的实例,建立班级图书角,在班级中营造“人人爱读书”“时刻在读书”的良好氛围,坚持开展课前读报活动,让学生到讲台读从书上看到的好文章、精彩片断,有趣的故事,小知识等等,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为了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充实积累,我开展了“一条龙”训练项目,即:阅读一篇文章要做到读---抄---画---背---说(写) 的训练。读,拿到一篇文章后的初步感知;抄,强化阅读;画,画出好词美句;背,熟能成诵;四年级再提高要求,即说,说文章中心,说写作思路,说最大收获(上学期说,下学期写)等,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成千上万成功的写作模式,更重要的是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另一方面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课前演讲与“一条龙”训练的双管齐下,互相促进、增强了学生的读书兴趣,为班级的读书热潮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活力与动力,大大提高了学生读书的质量。

另外,定向的专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定向专题阅读, 就是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籍或文章与语文教材的单元阅读、单元作文的文体相协调,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即时效率。自由阅读就是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选定材料。

生活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作家是如此,对刚学习写作的小学生更是如此。“新科标”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就会乐于表达生活,表达生活就会有话可说。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承受生活,认识生活,丰富情感。

相对来说,小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单调的,主要还是局限于家庭、 学校和有限的社区活动,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要引导学生享受生活,在平淡的生活中享受爱的温馨,享受友谊的温暖;要引导学生学会承受生活。生活不总是阳光明媚,也还有风雨,要勇于面对困难,面对挫折;要引导学认识生活,认识生活中的人与事,学会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学会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办法;要引导学生用心体验生活,体验幸福感、成功感、挫折感、羞耻感和感恩心,丰富自已的情感。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毕竟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历的大都是平凡而渺小的小题材, 一棵小草,一件小事,一个小朋友等。要经常安排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事物,展现想象,创造自身语言。如在家里学做家务:洗衣服、烧饭、洗碗等,要求学生一定要自己亲自去做,然后把过程如实地具体的写下来。学生对这样的实践作业,极乐意接受,而且他们也想通过自已的努力学习, 熟练地掌握一种家务的小窍门来表现自我。因此,他们就学得很投入,并能获得深刻的劳动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习作,很容易唤起创作灵感,他们会挖掘素材,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三年级的第一篇习作«我的课余生活»,四年级的«我学会了一一一»完成起来一点也不难。

    另外,要坚持把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的结合起来。所谓定向观察, 就是要根据某次写作的要求,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如观察春天的景色等。平时观察重点应在随即观察上。因为学生一旦养成随即观察的习惯,他们发现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他们的精神生活也会越来越丰富,使作文真正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如:教室外的大松树上有一个大马蜂窝,这学期开学不久,一次语文课上,一只马蜂不请自来,在班上引起骚动。我停下讲课,让他们尽情看,议论,我还作出要打的样子,孩子们赶紧阻止“老师会蜇您的”,随后请同学说说刚刚发生的事,并写在日记本上,他们都写得绘声绘色, 还给作文起了不同的题目 «教室里的不速之客»、«语文课上的小插曲»等。

    当然,孩子还小,所以我们得不断地提示孩子,今天的天气和昨天一样吗?教室有什么不同?冬天来临,校园有变化吗?喜欢咱们的实习老师吗?为什么?我们教师还要创造条件,拓宽学生的生活空间,即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试验,制作,课本剧表演,不断丰富班对活动,为学生写作提供机会。另外,鼓励孩子充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社会。感知时代节奏,了解国家大事,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外出旅游、社会交际、走亲访友,以此积累作文材料。

三、教学生学会表达

有了一个完备的材料库,为写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材料,怎样把积累的知识材料迁移到写作中去,由知识转化为能力,随课文学习表达方法,是是最常用、最好用的方法。也是课标对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这样的学习,可以一课一得,或模仿课文的立意选材,或模仿课文的句式、细节仿写,或表达白己的阅读感受

(一)着眼于课堂教学,抓住读写结合点,学会读写迁移

    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已的作文中去。我们指导学生根据每一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抓住结合点,训练习作,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提高。如:四年级第二单元讲的是观察和发现的趣事,为培养观察兴趣,掌握观察方法,学了«爬山虎的脚»让学生观察攀援植物牵牛花、丝瓜等,学了«蟋蟀的住宅»,同学们对蟋蟀特别感兴趣,就趁热打铁写了蟋蟀,利用国庆假期“泡豆子”,写下观察所得,同学们写得都很棒。

(二)全面指导学生仿写,学会读写迁移

根据课文特点进行模仿:1.模仿课文的立意。例如学了«赵州桥»一课,仿写«霸陵桥»、 «春秋楼»,以此赞扬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2.模仿课文的思路、结构。例如有的课文按照总一分一总的结构行文,有的按照事物的几个方面行文,如学了«美丽的小兴安岭»«香港,璀璨的明珠》,可仿写«美丽的千亩游园»«小西湖»等。3.模仿课文的特点,表达方式。比如, 有的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生动、具体的描写等。学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就可以根据课文的写作方法,仿写«可爱的家乡»;学了«我们的民族小学»可仿写«我们的八一路小学»,学了«火烧云»一课,就可以«云»为例,全面模仿«火烧云»一课的写法,按描写景物的方法,展开联想,抒发情感,在句式的表达上要求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这样在仿写中借助课文的内容,借鉴别人的写作技巧,把阅读和写作沟通起来,使学生完成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迁移。这样学生有例可循, 大大降低了作文难度,学生很容易获得成功感,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于无形之中得到了提高。

(三)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作文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作文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作文的主要形式有:1.情节扩展式。例如:学了《灰雀》后,可启发孩子想象:男孩听了列宁的话是怎么想的,他又是怎么做的,然后灰雀就回来了。2.文尾续写式。这类方法特常用,如学了《小摄影师》《小木偶的故事》都可写,在我们学了成为童话中的完美之作《巨人的花园》后,我启发学生抓住文中那个神奇的小男孩去想,续写。几十个孩子各有新意。3.相关迁移式。这种形式就是抓住课文的某点表达特点,把思维的触角由甲迁移到相关或相似的乙上来。如:学了《槐乡的孩子》后,让孩子仿“八月,太多热”写一写“冬天,天多冷”。4.多向改写式。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入称,有的可以改交案又述顺序,有的可以改变感情色彩。如:学了《母鸡》可以要孩子把前三段改写成喜欢母鸡的感情;学了《颐和园》课以后,可以到由此的形式介绍一处自已最喜欢的景物,适当加上自已查阅的资料。5.图画描写式。教材中有不少插图, 教学时, 可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 展开想象,写出与课文不同的文章。如:《风筝》《燕子专列》 等。

四、鼓励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

成功的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尽可能创造成功的机会,鼓励、帮助学生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使学生乐于表达。“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点滴的成功,会使学生的心理兴奋,激起喜悦增之情。老师批改采用赏识教育,每篇日记都要评出优秀的表扬,特别是很一般的孩子,有一点闪光点及时肯定,会有很意外的收获。我有一个学生,作文平平,在中秋节写日记时,最后一句话是“今天是月亮的生日,她一定很高兴吧”我表扬他特别会想,以后他的写作兴趣明显增强。

“新课标”指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所以在要求学生对自已每周的生活情况、观察所得,包括自已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选择的记录下来时,可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以写零碎的片断,不必讲究文章结构;也有也可以写的比较完全,类似一篇记叙文,总而言之,为学生尽可能拓展白由、宽松的习作平台,让学生说真话、吐真情,敢于表达。

假如把习作比作一棵大树,生活与读书就是大树的根,自由写作就是枝叶,树没有枝叶不行,没有树根更不行。根深才能叶茂,热爱生活、热爱读书,有效学习表达方法,才有可能在较高的层次上实现习作的自由表达。

实践证明,中年级作文教学中认真做好上述每一步,是卓有成效的,学生轻轻松松写作文,完全摆脱了以前中年级作文难的困境,使学生顺利而满怀信心地进入了高年级的作文训练。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