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实践性语用阅读课堂策略浅谈
河南省许昌市八一路小学 吉 莉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011版新修订的课标开宗明义,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种学习是“综合性”“实践性”的。三维教学目标也明确提出,语文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与习得与“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同样重要。这些新课程理念的提出,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学发生一系列重大转变,由偏重于人文感悟回归到语文学科的本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课堂教学行为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为主。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教法学法的运用都要有所改变,应该努力构建实践性的语用课堂,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落到实处,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里简要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思考、实践、反思和所得。
一、找准语用价值训练点
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凭借是一篇篇教材。每一篇教材中,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各种能力训练点、人文情怀等等诸多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哪些内容是这篇教材中最有训练价值?应该训练哪些内容?需要我们深入解读文本,结合课标要求,有所选择。
例如《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从课后作业、教师教学用书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等内容中,可以看到本课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多达10多项,如果不加选择,势必会面面俱到但又浮光掠影。有老师把这些目标任务进行了整合和选择,成为以下五个方面:
这样的目标设定,可以说让每位老师对课堂上要训练什么一目了然。稍微分析一下这五个训练点的设定,我们会发现它们具有如下特点:
由此例子,我们可以深入思考,如何选择一篇教材的语用训练点呢?
依据有三:
1. 体现每篇教材的自身特点。
2. 落实课程标准的年段要求。
3.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需要。
二、变讲读性课堂为实践性课堂
语用课堂要实现三个转变:1.变线性讲读为块状训练;2.变分析讲解为活动体验;3.变人文感悟为读写结合。
与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设计相比较,实践型语文课堂有着显著的不同,具体表现有:
三、把语用训练落到实处
是不是找到了语用学习训练点,设计了相应的板块训练,就达到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目标了呢?事实并非如此,再好的训练点、再好的设计如果不落到实处也是纸上谈兵,甚至是耗费时间的过眼云烟。
例如“学习人物外貌描写”是学生习作的基本内容,不是难点,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外貌描写仅仅停留在“鼻子眉毛一把抓”的肖像描摹。
如何把外貌描写的指导落到实处呢?首先要厘清外貌描写的概念和要求。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 形、姿态等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外貌描写的要求是:根据需要,抓住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通过一些关键词可以表达出一个人的性格,尽量不写太过于老套,要有新意。
弄清楚了外貌描写的概念和要求,结合教材的教学,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习作指导和训练。例如,我校一位老师在执教《少年闰土》一课时,借助教材中外貌描写的典范,进行如下指导训练:
1. 出示《慈母情深》《地震中的父与子》《少年闰土》等文中有关人物外貌描写的语句;
2. 合作讨论,完成表格。
例句序号 |
分析句子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人物外貌的 |
从外貌描写所表现的人物思想或心理 |
从外貌所表现的人物特点 |
|
|
|
|
|
|
|
|
|
|
|
|
3. 根据所填表格,讨论交流:怎样描写人物外貌?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不是简单地把语文知识说给学生,而是把语文知识的领悟巧妙地设计在具体的语言学习实践中,让学生经历阅读、分析、判断、总结等一系列学习过程,自主感悟外貌描写的内容和要求。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学写最熟悉的老师、同学外貌,学生思维被打开激活了,习作表达个性纷呈,语言运用能力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提高和发展。这才真正落实了语言运用的训练。
由上可见,落实语用训练的基本原则是:
1. 着重于方法指导;
2. 着眼于学生语用能力和水平的发展;
3. 在言语实践中获得。
总之,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的过程,需要我们深刻理解这一理念,并把它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精心选择训练点,以生为本,围绕学生的“学”做文章,设计学生积极参与的实践性活动,把语言训练落在实处,让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水平逐级提高,不断发展。
(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课题《建构实践型语文课程教学的研究》(课题编号JCJYC17021002)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