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重点,落实低年级语言文字训练
jili发起了2019-07-25
0
回复
25
浏览

突出重点,落实低年级语言文字训练

河南省许昌市八一路小学  吉莉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2011版新语文课程标准给出了明确答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在对新课标进行解读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新课标“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特点。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个核心。”反观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许多老师认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于是在阅读教学中,总是想尽办法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而忽略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但是,低年级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是词句,是学习语文的根本和基础,这方面的训练不扎实,就影响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低年级段的阅读教学,要紧紧抓住词语和句子这两个重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一、练中激趣

  兴趣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前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语文课标对低年级段阅读教学的首要要求。趣从何来?自然是语言文字。当我们带领孩子们,走进语言文字,那些语言文字不再是一个个没有生命的字符,而是有了色彩,有了声音,有了情感,有了故事,语言文字一个个都活了起来,趣味便自然而然弥漫孩子的心头了。

  例如教学《春雨的色彩》一文,课文开篇一句话是“春雨像春姑娘纺的线”。很显然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用“春姑娘纺的线”比喻“春雨”,很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细以及春雨自天而降的状态。但是,孩子们怎么会知道“纺线”是怎么回事,那么春姑娘纺线这样的情境更无从认识,再贴切的比喻到了学生这里成了不知何物的语句。怎么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借助图片或者视频,播放新旧时代不同的纺线场景,引导学生观察:人们怎样纺线的?纺出的线什么样子?进而想象:春姑娘可能会怎样纺线?她纺出的的线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的教学设计,把认识事物、体验情感和词语教学紧紧结合起来,不仅仅教会学生认识纺线两个字,知道纺线是什么意思,更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了纺线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生动体会了课文为什么把春雨比喻成“春姑娘纺的线”,把纺线一词的字面和背后故事全都展现了出来,一切都是新奇有趣的,这样的词语训练才是最有效的。

二、练中理解

  毋庸多言,理解是阅读的根本。而对文本中词句的理解则是根本中的根本,可以说,只有理解了文中词句,才可能理解全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词句训练,教学中更应该深入研究文本,抓住词句训练点,落实训练,为进入中高年级的阅读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四季》的第一节歌谣,作者抓住“草芽”这一特定事物,以凝练准确,而又生动活泼的语言,非常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让一年级的小同学从短短的四句歌谣中,读出一派春意盎然、春光烂漫是不容易的。于是很多教师采用语言描述、或者图片、课件,让学生欣赏春光春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但问题的关键是,脱离了具体的文本阅读实践,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从何而来呢?所以我们应该以语言训练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紧紧抓住“草芽”和“尖尖的”这两个词语设计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1、在指导学生反复读文的基础上,填空:    是春天?2、什么是草芽?为什么说草芽是春天呢?(春天来临,小草才会发芽)3、什么样的草芽?(尖尖的)你见过尖尖的草芽么?他们什么样子?(绿绿的、嫩嫩的、小小的)。4、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大地上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5、春天还有什么会发芽,有什么花会开,有什么小动物在活动?引导学生说话,模仿课文创写歌谣。

  这样的教学设计,把语言训练和认识事物、理解文本有机统一起来,让学生在读书实践中,训练思维和表达,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内蕴美,体验阅读的美妙,提高语文学习基本能力。

三、练中运用

  运用即是说和写。语言文字的运用是阅读教学中较高层次的训练,是学习课文中具有规律性语言现象的“迁移”训练。叶老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低年级教师要根据学年教学目标和教材编排的读写训练项目,在课文中选择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词语或句子,并且跟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儿童的语言“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学所需要选择的“例子”。如教学课文《四个太阳》,学生理解的关键是“我”为什么要画这样四个太阳,只有这样才能懂得“我”愿望的美好,想象的神奇。这个问题,课文第四自然段,对春天为什么画一个彩色的太阳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最后一段话作为一个例子,进行因果关系的句式训练:春天,我画一个彩色的太阳,因为           ;夏天,我画一个      的太阳,因为夏天是个    的季节;秋天,我画一个     的太阳,因为            ;冬天,我画一个    的太阳,因为              。在理解夏天绿绿的太阳挂在空中,带来的那种美好的“清凉”感觉时,可以反其意而用书中句式,描写夏天的炎热:夏天,    的太阳挂在空中,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    。然后,让学生在比较中朗读,体会绿绿的太阳带来的美好感觉。很显然,这样的训练,既是一种句式训练,同时又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而且训练了思维,理解了文本,体验了情感,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语文能力,可谓一举多得,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从以学懂一篇课文为目标转变为进行某项语文能力训练为目标,在一节课内,没有必要教学课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要能根据既定的能力训练目标,在课文中精心选择几个训练点,进行训练。日积月累,螺旋上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四、练中悟情。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怎样才能做到有感情呢?朗读有感情贵在“以情带声”,绝对不是依靠教学朗读技巧就能做到的。我们唯有“潜心会本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和作者心相通,情相融,读时才能声情并茂。因此,体悟文本情感,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画风》这篇课文以人物对话的形式,讲了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从而受到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思想熏陶。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文中写的很清楚,一目了然,关键是怎样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意境,走进三个小朋友的内心世界,这才能领会人物的精神境界,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因为文章短小,语言简洁,因此,有许多留白我们可以利用。如第一自然段,可以然学生想象他们画出的是怎样的“房子、太阳、大树”,进行填空练习,可以说是“白墙红顶的房子,火红的太阳,枝繁叶茂的大树”等等,在这样的练习中,积累运用词语,体会画面的美好,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第二自然段,则要抓住对人物神态描写的词语,如“眨眨眼睛,想了想、想了想”等词语,让学生在读中发现,从这些词可以看出什么?还可以用那些词来写他们动脑筋时的样子?当他们想到画风的方法时,心情怎样,能不能用不同的词来说一说三个小朋友?(惊喜、得意、高兴、愉快……)这样的语言训练,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三个孩子善于动脑的思想品质,又积累了语言材料。

五、练中积累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使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因为 学生头脑中“语汇仓库”储存日丰,将来就会“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郭沫若语)。而低年级的词句积累,更是学生是学生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的基础。教学中,要让学生多默读、朗读、复述、背诵、填空、听写、默写课文,直接感知、熟记课文的语言材料。

  积累的方法也很多,例如:1、转换。如学“五彩斑斓”时可引导学生把这个词换成“五颜六色”、“色彩斑斓”、“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等。2、归类。比如教学《掌声》这篇课文时,在理解了“注视”这个词后,可启发学生写出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如“俯视、仰视、瞧、盯、”等。3、扩展。在教“称赞”这个词时,将第二词素牵引出“赞扬、赞美、赞赏、赞同”等词语。4、诵读记忆。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可以指导学生先从课文中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词语,然后把它抄到积累本上去,再背诵下来。

 “万丈高楼平地起”,低年级字词句的训练,直接关系着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和发展,科学研究也表明,儿童年龄越小,语言发展能力越强。因此可以说,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水平的高低,关乎孩子一生的语言能力,我们今天的训练,是为孩子的一生奠基,只有牢牢抓住语言文字训练,才能真正落实阅读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