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魅力
baixiaona发起了2019-07-25
0
回复
17
浏览

语文课的魅力                                许昌市八路小学  白晓娜

  “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在教室门口栓一条狗,每个学生面前放二十本书,让这条狗看着学生学习,即使没有老师教,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张学伟老师讲的是这则笑话,耐人深思。语文课到底教什么?怎样打造一个魅力四射的语文课堂?一直是我困惑的问题。周末,二天的全国教育名家论坛,认真倾听了教育名师的课堂教学和演讲,大师们的课让人听的如痴如醉,大师们的激情让人折服。学习结束,留下的是激动,是压力,还有是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

   一、教材只是个例子

  这些名师执教的语文课,没有天衣无缝的师生配合,没有热闹的小组合作,没有吸人眼球的课件。但每一节课上,学生精神饱满,思维活跃,一切都让人感觉水到渠成。台上老师讲的有味,学生学的有趣,听众更是如沐春风。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这才是语文教学的魅力!

  张学伟老师执教的《鹬蚌相争》,围绕文中鹬和蚌的对话,让学生反复不同形式的读,品味吵架语言的特点,围绕吵架语言特点又让学生拓展写。整个教学摒弃了寓言故事那种讲故事,说道理的老模式,让学生研究争吵语言,运用争吵语言。课堂上,教师语言风趣,教学设计真的让人耳目一新,我真正体会到了:“教材就是个例子”这句话的含义。课文内容不是教学内容,用课文,教语言,不能把教参结论搬到课文上,要不断的拓展教材。

  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朗读课文中来,从读和背开始。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赵志祥老师执教的《景阳冈》,没有长篇分析教材,分析人物性格,而是立足文本,以文本为一个引子,打开了学生阅读的经典的大门。以“除了武松,还有哪些打虎英雄?”,推荐学生阅读《史记》和《世说新语》。老师的引导语言是那第么有趣,“如果一本书值几万,《史记》就值几个亿,还是美元,这么贵的书买不买?”,相信经过赵老师如此的推荐,课下孩子们一定都会去读,坐在台下的我都有要好好再读《史记》的念头。一节课上,赵教师又向学生讲解四大名著的回目,特点,读名著的方法。这时赵老师总结说:“能把红楼梦的回目背下来,你会打遍天下无敌手,愿意背的举手。”这样激励下,学生的小手举的像个小树林。接着围绕《景阳冈》的精彩段落,引导学生反复美读,出示不同版本的原著,让学生再读,推荐读名著方法,和吟诵的技巧。一篇自读课文被赵老师讲得如此厚重,如此有滋有味。一节课,赵老师让学生了解了经典,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点燃了学生读经典,背经典的热情。我又一次体会到了:“教材就是个例子”这句话的含义。

  二、朗读要读出味道

  朗读需要空间拓展,如果你的朗读不能提供文字以外的信息就是浪费。一句话不在于说什么,重要的是怎么说的。文字的想象功能多媒体无法替代。纵观这几节课,每节课,老师都在示范读,问题导入引导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原野老师执教的诗歌,不同形式的读标题,引导学生想像,课堂上通过范读,指导学生“读诗要有情绪,慢是读诗的艺术,快就把它读成春天的流水了……”,学生通过读了解诗的内涵,悟了诗中传递情感,感受着诗歌的无穷魅力。最后围绕词五分钟创编诗歌,学生把在课堂上获取知识,转化为了一种能力,想像丰富。自始至终学生享受着学习的快乐,沉浸其中。老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入情入境。通过读读出了一幅幅画,读出了一首首歌。

  三、语文老师要有文化底蕴

  每一位名师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什么是大家,“因为他们读了别人没读的,别人读了他读的更精彩。”语文老师必须是个爱读书的人,书读多了,知识背景才广阔,知识背景才广阔,理解力和想象力才能丰富,解读教材才会更准确。名师们课堂上的精心设计,睿智的语言,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人生境界,无不在指引着我们读书,读书,多读书,在自己努力读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一定把我们的孩子抓好,他们此时正是读书的黄金季节。老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必将会潜移默化地熏陶影响着学生,所以,为人师,一定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人格修养。
  这次学习,带给了我很多思考,让我坚定了“语文老师要有诗意的语文课堂,课堂上要做有语文意识的语文老师”的信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大胆去尝试和实践,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课堂的教学魅力。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