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三招,为孩子插上科学的翅膀
——让孩子玩转科学,让科学引领孩子
姓名:曹晓乐 单位:许昌市文化街幼儿园 学科:幼教
[摘 要]建国以来,国内幼儿科学教育存在很大困惑,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结果却事倍功半,在此,本文旨在开宗明义,删繁就简,只需三招“骗、哄、诱”3个字,为大家揭示如何为孩子插上科学的翅膀,让孩子玩转科学,让科学引领孩子。
[关键词]科学活动 兴趣 探究
第一招,‘骗’他好奇心,挖掘兴趣点
有效的科学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终身学习都有着积极的影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兴趣引发幼儿的探究活动并支持探究的过程,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来‘骗’其好奇心,挖掘幼儿的兴趣点呢?
幼儿对万事万物都充满着好奇,总想知道为什么,“问题”是幼儿探究兴趣的源头。教师应该有效地保护幼儿提出科学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面对孩子的问题,教师要认真倾听,让幼儿感觉到“我的问题很重要”。比如,孩子在户外草地上发现一群蚂蚁在打架,有的孩子可能会问:“蚂蚁不是应该成群结队地搬粮食吗?怎么也会打架呢?”对于这个问题,教师不应该逃避,应以指南所列的目标为依据,发现幼儿表现出对周围事物感兴趣,能将所见的现象已有经验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之处,并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猜测。“那孩子们看一看他们为什么要打架呢?是在做游戏吗?”到时会有孩子发现,原来这些蚂蚁是从两个洞里爬出来的。为了让孩子们观察地更仔细,教师借此机会可以拍下现场的照片,或做一个简短的录像,放在大屏幕上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同时还可以请孩子们一起收集有关蚂蚁的相关资料,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解答疑惑。
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科学现象,怎样让孩子通过自身的感官来探索发现,积累粗浅的科学经验,让孩子积极参与科学活动呢?答案是让孩子去“玩”,“玩”可以让孩子亲自操作,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章红的一本书里有这样一个细节:秋秋吃了一口饭,把嘴凑到爸爸裸露的胳膊上使劲哈气:“好辣!我要把辣传给你的胳膊。”爸爸用另一只手扇着他的胳膊说:“好辣好辣!”爸爸顺手拿起一支笔,在胳膊那里画了一只伸出来的舌头,表示那儿辣的简直受不了,舌头在拼命喘气。秋秋的爸爸用形象的方式表现了手臂的感受和心情,这种智慧的游戏方式极好的保持了孩子探索生活的兴趣。
幼儿尝试的兴趣需要一个安全,支持性的心理环境,幼儿教师应打消孩子的顾虑,让孩子感觉到“错了没关系,脏了不要紧”。有些看似完美的活动设计,避免孩子出现错误的尝试,反而剥夺了孩子犯错的权利,也磨灭了孩子探究的兴趣。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过去被看成无目的的举动、游戏、调皮捣蛋的那些事,现在看来是获得以后知识的基础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幼儿会因为操作各种材料而弄脏衣服、鞋子、桌子、地面,教师对这方面的要求应该尽量的减少,因为如果限制过多,幼儿会因此缩手缩脚,甚至会认为探究很麻烦。
在科学活动“装回去”里面,教师提供小石子、豆子和细沙三种颗粒,要求幼儿想办法把这些颗粒全部装到瓶子里去。这个看似不大可能完成的任务,却较好地调动了孩子的探索积极性。显然实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孩子们也许会把豆子滚一地,沙子弄到袖子里,而此时教师需要多一些耐心,并且适度地引导孩子:“大颗粒的石子和豆子中间有小小的空隙,这三种颗粒里面,哪一种可以挤进去把空隙填满?”幼儿发现了正确的投放顺序是石子、豆子和沙子。
为了让孩子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我们要进一步放开幼儿的手脚,在探索活动中给予幼儿更开放的空间和机会,尽量让孩子做到“场地我来选,工具我做主,时间我决定。”
第二招,‘哄’他动手做,点燃想象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要培养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多次提到“探究”一词,并强调成人要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教师究竟应该怎样来‘哄’孩子们动手来做,点燃孩子们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呢?最佳方法是集思广益,合理利用科学区。
幼儿的科学学习过程是操作性和探究性的过程,幼儿在科学区通过与环境、材料、同伴的多元互动,感知事物的特性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体验探究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科学思维方式。科学区不仅仅是一个陈列操作材料和展示信息的地方,而是一个让幼儿与其发生持续多元互动的地方。
大班幼儿认识“人体的器官”,教师可以在科学区投放用布做成的器官围裙。幼儿把围裙系在身上,方便了解器官的位置,也可以将所有的器官拆解下来,再根据前期的认知经验放回原处。如此,原本看不见的人体器官真实地呈现在了幼儿面前。这个操作材料集触摸感知、操作探索、互动交流于一体,非常有效地保持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更喜欢有变化的玩法,操作有挑战性的材料,探究也会更持久。比如在科学活动“筷子夹豆”中,教师可以在科学区提供不同大小的豆豆,准备不同材质、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筷子,来设计难度水平不同的任务,供幼儿自主选择。
科学区应该为孩子提供非常丰富的可供孩子观察操作记录的素材,比如数码相机、测量工具、自己种植的植物、用于观察比较的水果、昆虫标本、各种记录表格等。如果走进幼儿园,走廊里到处是郁郁葱葱的绿萝,窗台上有在笼子里玩耍嬉戏的仓鼠,花架上有在鱼缸里游来游去的金鱼,还有饲养盒里慢慢爬行的大蜗牛,更有鲜花、玉米、丝瓜瓤、贝壳、羽毛、树枝、石子,如果有这样的环境,那么让孩子爱上科学还是个问题吗?
第三招,‘诱’他来探究,把握好契机
每个领域的知识虽然有各自不同的体系,但是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教师要善于把握教育契机,引‘诱’孩子们来探究,从而做到事半功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科学领域中提出,让幼儿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的目标,并提出了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教育建议。
在孩子的进餐环节中,也蕴含着科学教育的丰富契机。比如小班孩子在进餐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观察食物的颜色和形状,触摸食物的大小和结构,品尝食物的味道,甚至轻轻拍打水果来听声音,让孩子的感觉器官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
在学习科学现象“影子成像”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语言区表演皮影戏,比如孩子们所熟知的“武松打虎”,从而帮助幼儿感受影子成像的神奇。也可以利用体育课的休息空隙,让幼儿找一找操场上的影子,和影子做做游戏,如此更能提高幼儿的探究兴趣,达到超出预期的效果。
大班科学“食物去哪里了”,幼儿已经知道,吃进去的食物最终会变成大小便排出体外,可是有的孩子还是会问:“为什么我的便便像石头一样硬?”“为什么我的便便像冰淇淋一样?”引导幼儿结合所学过的健康知识进行讨论,原来每个孩子都有类似的经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明白了偏食可能导致拉出来的便便是硬硬的,吃凉的东西会导致拉出稀稀的便便,而只有不挑食、营养均衡,才能拉出健康的香蕉形的便便。
科学课上观察蚕豆宝宝的时候,孩子们拿来了不同的蚕豆,有大有小,有黄有绿,细心的孩子甚至发现了蚕豆上的黑线也是有长有短,有粗有细。孩子们对收集来的蚕豆兴趣非常的浓,教师可以趁机在观察蚕豆的基础上学习艺术的形成,尝试自己制作特征标记。比如,五颗黄豆可以分成两颗黄的和三颗绿的,一颗大的和四颗小的。我们在自然角中种植了一部分蚕豆,孩子们一起记录蚕豆宝宝生长的日期,在这期间,孩子们还能够学习看日历,明白日历上的数字代表的特殊意义。
秋冬季节,大班开展科学活动“我的银杏树叶”,选择具有典型落叶树特征的银杏树,开展观察落叶的活动。教师可以结合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引导幼儿感受树叶的四季变化,从中获取相关的科学经验,产生进一步探究树叶及其变化的愿望。将科学与绘本欣赏自然融合,在科学活动中体现人文的气息,孩子们沉浸在与树叶的互动之中,能细致持久地观察,从而独特深刻地对树叶进行表征。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语也非常重要,要经过深思熟虑,精准严谨,如果教师能做到恰如其分地驾驭好语言,那么既能提高科学教育活动质量,又能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事实证明,幼儿科学教学活动要保持其有效性,首先要坚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要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为出发点,以科学探究为主要的方式方法,帮助幼儿获得对科学现象的进一步理解和感知。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