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素质教育
wanliping发起了2019-07-25
0
回复
17
浏览

浅谈幼儿素质教育

姓名:杨桂娟   单位:许昌市文化街幼儿园   学科:幼教

从素质教育的提出到现在大力的实施和发展,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素质教育已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它不仅是一个方向性期望,而且更应该是一个推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活动。那么何谓素质教育?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是唱歌跳舞、或是考级过关?这些无疑已经偏离了正确引导的素质教育之路。素质教育就是“把每一位孩子都培养成热爱祖国、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孩子们得到全面的发展,最终将孩子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作为早期教育的主阵地——幼儿教育来说,也不再满足于“看管式”模式,而是步步迈向素质教育新领域。《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其实,“全面发展的教育”、“身心和谐发展”,归纳为一句话就是要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这便是幼儿素质教育的内涵。

究竟如何在幼教领域中实施素质教育,让幼儿在学龄前阶段得到良好全面的发展,是每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和思索的问题。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幼年的生活是做主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最主要的教育”。幼儿的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全民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幼儿的素质教育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地探索适应幼儿身心健康的教育方法。实施幼儿的素质教育,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尊重幼儿的个性特征,发展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注重地域性,力求使幼儿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那么如何以幼儿为主要教育对象实施素质教育呢?

  • 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在社会的认知中教师就是“为人师表”,教师就是“传道解惑”,这些既是师德的规范,也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是幼儿的倾听者和观察者,不但是孩子的好伙伴,更应是家长的好朋友。新《纲要》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角色要求。指出:“教师应当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示教室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加强专业素养的培养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保障,而创新更是教师的必备素质。要创造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教师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坚信每一个正常的幼儿都有创新潜能;坚信幼儿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教师必须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知,强化创新精神。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多反思,多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真正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成长。

  • 要面向全体幼儿

研究表明,人类幼儿期的个体除了遗传及先天素质的差别外,发展起点之间的差异很小,教育者根本没有必要去极力区分和强调幼儿之间的各种差异。教师在幼儿心目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每个幼儿都希望教师关注和称赞自己,要求教师关注与重视他。要用赞赏的目光期待孩子,不吝惜对孩子的表扬和鼓励。注意避免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教师特别偏爱个别能力强的孩子,无论是提问发言、分发物品、开展游戏、编排节目,还是表扬奖励,往往让这些孩子占先;而那些性格内向、发展缓慢、表现欠佳的幼儿常常被忽略、被冷落、被遗忘。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幼儿,老师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变过去那种只重教不重幼儿发展的弊病,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享受到教育的权利,促进所有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把握教育时机引导幼儿快乐积极的活动。教师在与幼儿接触中,要通过积极的带鼓励的语言,对幼儿的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手势以及身体接触,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以真诚关怀理解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使他们形成安全感。教师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只有透过爱,教师才能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的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与幼儿的情感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幼儿就会对教师逐渐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教师要做到面向每一位孩子,尊重每一位孩子,尽量给每个孩子表现自己思想、才能的机会,及时去发现和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这样才能使他们各方面能力得到同步提高,尽可能的缩小幼儿个体之间的差异,树立起他们表现自我的信心,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 促使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自身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幼儿的体、智、德、美几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形成一些基本素质,而实施素质教育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根本保证。为此,幼儿素质教育应该做到“两全”,即面向全体幼儿,使幼儿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幼儿的全面素质,包括体能素质、社会性素质、心智素质、审美素质等,这些素质为幼儿今后接受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奠定了基础。注重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行为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生活的自理能力和对自然的应变能力用积极的评价发展幼儿的自尊感。素质教育要求受教育者在心理、智力、品德、审美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如果只是单纯对幼儿进行某一方面的教育,或者过早地引导、培养幼儿的兴趣朝某一方面发展而忽略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对幼儿的综合发展将是十分不利的。素质教育强调综合能力的发展,但决不是通过增设几项如外语、电脑、舞蹈、绘画等这样的课程来实施的。片面重视孩子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轻视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那只能是失败的教育。

  • 让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

儿童教育学家指出,游戏是学前幼儿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活动,它贯穿于整个学前幼儿的生长和发展之中。《纲要》也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求“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让幼儿拥有现实的快乐生活”。在游戏中幼儿的各种能力可以得到练习和发展,幼儿通过游戏能够吸收周围生活中的基本的知识,也能够在游戏中将平时习得的生活经验运用到游戏中去,使幼儿的社会性在游戏中得以延伸,游戏是幼儿实践的最佳途径。游戏是幼儿早期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一些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只重视教孩子知识、技能,而忽略了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性。有的教师嫌幼儿玩游戏麻烦,只在有人参观或检查时才让孩子玩游戏;有的教师则认为游戏就是自由活动,常常是把玩具一发或带孩子到大型玩具处便不闻不问,让幼儿随意去玩。没有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游戏成了一种无目的、无计划的活动。

幼儿是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发展,教师一定要创设条件,保证幼儿有充分的的时间、足够的感兴趣的玩具去玩,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关注游戏的进程,因势利导,热情支持,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指导,幼儿可根据自已的兴趣和好奇心选择游戏,让幼儿在没有强制和束缚的游戏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满足,从而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

  • 要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育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单凭教师的灌输,离开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九无从谈起。作为教师,要用热情、耐心、细心的教学态度,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注重每个幼儿对学习的反应,细心观察他们的操作及学习过程,表扬和鼓励幼儿的点滴进步,多运用启发式教育方法,如提问法、比较法、实践法、观察法,让幼儿有机会去多看、多听、多想、多说、多做,从而在积极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 对幼儿家庭教育进行指导

幼儿的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素质教育不是一句空口号,它离不开家庭教育,幼儿在幼儿园中得到的教育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导师,孩子自出生就会受父母及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的榜样效果、和谐的家庭气氛与融洽的家庭关系都有助于孩子形成安全感及归属感,并间接发展孩子的独立性、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对幼儿的家庭教育进行引导,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态度,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尊重幼儿,防止重教轻养,重智轻德的倾向。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引导家长不但要学习科学的育儿方法,而且要以身作则,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更要身体力行,充分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与自尊,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幼儿在家庭中也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只有将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结合起来,家庭和幼儿园携起手来,建立密切的关系,互相配合、互相支持,树立宏观教育,实现幼儿园———社会———家庭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模式。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延伸。

幼儿的素质教育不单是一个活动的设计,也不单是一门课程的策划,它不是一种自我的活动,它是一种氛围,是一种底蕴,它需要沟通社会,需要一种对幼儿成长的所有环境的彻底的人文关怀和责任关注,幼儿的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幼教工作者一直在路上。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