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区域活动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
wanliping发起了2019-07-25
0
回复
24
浏览

让区域活动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

 

姓名:杨志伟   单位:许昌市文化街幼儿园   学科:幼教

  

内容提要

良好的活动区环境、丰富适宜的活动材料是活动区开展活动的前提,孩子与各种材料之间、以及教师同伴之间的互动过程则是教师要观察、指导的内容,而活动后的反思与研讨则是活动的精华,它有利于帮助教师整理自己的思路、激发幼儿更高的探索热情、引导幼儿懂得共享资源,在区域活动中和谐快乐发展。

关键词:

      创设、指导、评价、发展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活动已越来越受到广大幼儿教师的重视,它以“自由、自主、宽松、愉快”的活动形式易被幼儿接受,也为幼儿提供了充分自主活动的表现机会,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可以自由地、不受羁绊地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其创造潜能极易被激发出来。

在区角活动中,通过提供给幼儿各种适宜的环境及各种活动材料,既可以丰富幼儿情绪情感的体验,又能培养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更能使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体、智、德、美全面地得到发展。因此在区域中创造优美整洁且符合年龄特点的活动环境、活动材料的投放、教师的指导以及活动后的讲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都是以促进幼儿发展为中心,促进幼儿在区域活动乐园中快乐地成长。

一、创设适宜的环境,发挥幼儿在区域中的主体性。

《指南》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园应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活动环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并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为幼儿创设一个与他们发展相适应的环境,能给幼儿营造一个更为自由的发展空间,让幼儿成为发展的主体。

1、因地制宜、设置环境,发挥区域整体化功能。

区域活动是一个以幼儿自主学习为主的师生互动过程,环境的创设与幼儿参与活动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在区域环境创设中,教师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教室里的各个场地或角落,科学合理地设置最佳的区域位置,开辟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区域。

在设置活动区时,不仅要注重提供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各种活动类型,还需考虑各游戏及其活动区之间如何适应和协调。根据我园活动室较小的环境特点,教师设置了开放式的活动区,把美工区域分为绘画区和手工区两大区,使场地安排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效用。绘画区包括:线条画、毛线画、刷画等,手工区包括:盘子制作、蛋壳制作、剪纸、折纸等两大区。这样,既可以避免相互干扰,又能相互共享和补充,较好地发挥整体化功能。活动室的外墙也被充分利用,设计成“喜刷刷”刷画区,把刷画活动有机地与走廊的空间相结合,小朋友活动时即不会影响别人,又便于活动后收拾工具,更有利于幼儿活动时相互交流与探讨。走廊两侧设置了“涂鸦天地”自由画区,一面以线条画为主,一面以意愿画为主,紧跟主题更换墙面画纸,让幼儿运用主题活动中所学的知识自由发挥、想象和创作。

合理的环境创设多方位地为幼儿服务,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由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开放、互动的区域,让幼儿在游戏中玩得更加自由大胆,更加积极主动,更富有创造性。

   2、丰富材料、提供得当,让幼儿充分感知体验、激发幼儿创造的欲望。

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各种探索与创造,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区域材料的提供是幼儿积极主动活动的保证,是激发幼儿创造的源泉。在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中,教师采用与幼儿共同收集的方式,引导幼儿收集一些可创造性的活动材料,通过收集材料的过程引发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创造的欲望,使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尝试新的制作方法,提高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师将幼儿收集的一些盘子、碎布、毛线、蛋壳、空瓶、纸盒等废旧材料,投放到手工区。转眼间,在他们富有创造性的小手中,废旧材料被制作成了一件件、一幅幅美丽的作品。如:鸡蛋壳结合橡皮泥制作成的不倒翁、哭、笑娃娃组合、可爱的熊猫、恐龙等;牙膏盒制作成的一列列火车、手枪、楼房等;空瓶子、盘子在小朋友的手中制作成了漂亮的小姑娘、花篮和一个个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品装饰品等。又如:幼儿用废旧材料制作汽车时,凭借丰富的经验,大胆地利用各种牛奶盒,制作成“卡车”和“公交车”等各种形状的汽车,还用大胆地运用彩泥制作了马路、树、红绿灯等。在孩子们自主选择材料、灵活运用材料中,一幅生动逼真画面展现在教师眼前。

丰富变化的材料成了幼儿的创造乐园,他们从中体会到成功和快乐可见,区域的材料提供要丰富得当,只有丰富多彩、难易适度的材料才能保证幼儿活动质量,才能让幼儿饱满的创造欲望在丰富适度的材料中一触即发,思维在材料直观感受的刺激下,伴随着创造走向联想,并在经验的土壤里孕育出花朵。

   3、井井有条、合理放置,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则终身受其害。”幼儿时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对于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区域活动中的材料品种繁多,如果教师不能有意的设计摆放方法和位置,就会让幼儿感到困难、无从下手,更不利于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为了让活动区的东西一目了然,便于幼儿取放,教师准备了多个工具盒,采取超市里“标价签”的摆放形式,把材料放入深边塑料盒内后,贴上与盒内材料、工具相应的图标,让孩子们一眼就能够知道盒内有什么,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工具。如:剪刀用玻璃器皿集中放置,然后将其放入深边塑料盒内,在架子上贴上剪刀尖锐一面向下的安全指示图标,地上贴有排队拿工具的图标;又如:粘帖用的浆糊用废旧的粉盒子盛装,然后再放置深边塑料盒内,以免幼儿在取放时把浆糊瓶碰倒,从架子上摔下来。这样,幼儿在归还物品时就会感到轻松,也便于教师随时检查幼儿使用材料的情况,并及时增加以免出现材料不足的情况。

分类安排、合理放置活动区的材料和工具,既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能减少幼儿身体的互相磨擦,从而减少幼儿之间的冲突。

二、区域活动中教师的介入与指导

区域活动中要突破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不是教师把知识告诉幼儿,让幼儿被动地、静止地去接受,而是教师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环境和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这样说来,那么教师在活动中可有可无呢?答案是否定的。应该说,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既是活动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幼儿的游戏玩伴。只有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做孩子们活动真正的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从而不断为幼儿提供更为适合于他们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促进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活动环境,并通过适时适度的指导,促使幼儿的主动活动得以实现。

   1、及时发现、适当介入指导,激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为本,观察先行”。观察是实施有效指导的前提。没有细致的观察,就谈不上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细心观察,支持、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创造,根据幼儿在区域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

在一次活动中,天天把毛线和盘子拿在手里反复看了好半天,然后颇费了一番力气把毛线粘在了盘子上,粘好后感觉不满意失望的将材料丢在一旁。教师发现了他的这个举动后询问他:“为什么不做下去?”“因为我粘帖的雪花不像。”原来他是想用毛线在盘子上粘贴一幅冬天的景色,在粘贴雪花的时候遇到困难教师听后及时给予他指导说:“为什么会不像呢?”“如果你把毛线剪长一些呢?”孩子听后,眉宇舒展、愉快地笑了。创造的火花重新燃起,他飞快的在盘子上创作着,不一会儿一幅美丽的雪景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可以看出,老师及时发现幼儿活动中的困惑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不仅可以重新点亮孩子的创造火花,还保证幼儿活动的顺利进行。

   2、给予时间、帮助鼓励,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给幼儿留出充分探索、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当好幼儿的参谋和助手,在观察中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及时分析,给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当幼儿活动中出现困难时,不要急于介入,而应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指导才是积极的有效的。

在“剪纸区”,幼儿会用走圆圈的方法围着白纸有进有出地剪出形态各异的“圆形”,但经过多次观察后教师发现幼儿只会从一个角度进行观察,创造思维处于停滞状态,如何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呢?此时教师有必要给予适当地帮助和鼓励幼儿,激活幼儿的创造思维。这时,一幼儿说:“老师,我剪了一个小熊猫。”“转过来看看象什么?侧过来看看又象什么?”旁边的小朋友急切的说:“老师,反过来看还象不倒翁呢!” 幼儿在惊讶的同时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结果。他们积极地投入到了对“圆形”纸的“改造”中,在探索“改造”中变出了不同的动物。后来,幼儿又由此对废报纸及边角料进行“改造”,形成了一次小小的创造热潮。

教师的适时介入、恰当指导,拓宽了幼儿的探索途径,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三、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评价与反思

评价与反思是区域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幼儿活动水平的关键。通过讲评,不但可以保证幼儿活动的结果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时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也因表达、交流而更加深刻,教师也进一步了解了活动开展的情况,因势利导,使幼儿获得深化的想象、创造,取得操作中进步的信息,通过活动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

   1、抓住闪光点进行讲评,促进活动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评价时,教师要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不能用评价艺术作品的眼光去严格评价幼儿的作品。要注意面向全体,给每个幼儿机会,使孩子的创造火花都得以展现,获得成功感。

在一次活动后讲评时,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孩子手拿自己的作品(用橡皮泥捏造的作品),目光里满含着期待。面对其他孩子举得高高的精美创意品,教师有点漠视其作品,可又不忍回避孩子期待的目光,于是就请他介绍自己的作品。原来,孩子用月饼盒做的“家”中,不仅有爸爸妈妈看的电视机(牛奶盒)和坐的沙发(大果冻盒),而且还有爸爸妈妈和自己的房间(巧克力盒),甚至还有一个大阳台(化妆盒),阳台上还种着五颜六色的花朵(小果冻盒和皱纹纸做的花)。这么不起眼的组合却被孩子说的如此美好,这不就是孩子创作中闪光的地方吗!教师及时给予孩子热烈的掌声,共同为这幢房子取名为“温馨家园”。

在讲评过程中幼儿既发展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又成为了讲评活动中的“主人”,同时幼儿在作品的讲评中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增强了自己创作信心。所以,我们讲评的目的不是将幼儿分成等级或追求某种成果,而是看活动过程中有无童趣,有无促进幼儿的积极性,有无可发掘的闪光点。

   2、倾听幼儿的创造意图,在讲评中释放幼儿的激情。

在以往的活动讲评时教师往往会采取一言堂的做法,给幼儿充分表述和讲述自己创造的机会很少。其实每次活动时,幼儿都有强烈表达自己作品的愿望,

在一次活动中,活动还没结束,一个孩子就迫不及待的把一个四不像的作品,介绍给我们:我做了个会跳舞的娃娃,手是用纸条做的可以自由弯曲,头是用鸡蛋壳做的,可以来回摆动 ------孩子说得眉飞色舞,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在讲评过程中,教师最好做一个合格的听众,请幼儿把自己创造作品的思路淋漓尽致的展示给我们,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这样会在无形之中调动了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幼儿的创作、表现和操作的欲望,使幼儿创造的激情得以释放,为孩子下次操作活动积累经验。

总之,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活动区教育给我们的幼儿园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有利地推动了幼儿园的课程改革。活动区域的创设、指导与讲评、反思,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只要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理念,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不断开拓活动空间,解放孩子,让孩子们在玩中求发展,才能真正地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育指导钢要(试行)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局组织编写

《幼儿园区角活动设计与指导》 浙江教育出版社   虞莉莉   主编       

《中国幼教论坛》中国华侨出版社                潘洁      主编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