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名师工作室厦门研学心得
马培燕发起了2019-07-24
0
回复
6
浏览

东城区名师工作室厦门研学心得

东城区实验学校 马培燕

   2018年8月2日--6日,东城区教育局组织了名师工作室厦门研学活动。本次活动由孙主任带队。截至今日,研学活动结束,而名师成长之路却刚刚开始。

      这几天的研学,我们先后聆听了中国学习科学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特级教师协会副会长,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集美大学、福建教育学院兼职教授等集诸多职务于一身的任勇老师带来的《名师成长的新境界——从自然到自觉》的报告;接下来是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方元山教授带来的《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与教师专业成长》;最后一天的学习是我一直很钦佩的一位一线教师谢淑美老师带来的《创建专业引领工作室》,作为一线老师,教学兼任班主任工作、教科室工作、班主任工作坊坊主等多个职务而轻松驾驭,把作为“懒老师”当成职业追求,从而不断摸索、实践实现个人成长和飞跃,这让同在一线忙的累死累活的我感到眼前看到了曙光。学习间隙,我们走出课堂,先后参观了北京师范大学海沧附属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厦门市第五中学综合示范学校,两个学校在拓展培养学生兴趣和扎实推动素质教育方面所体现的“匠心”,让参观的工作室成员叹为观止。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谢淑美老师的讲座。这是我有幸第二次听谢老师的讲座,第一次讲座内容关于班主任的专业成长,这一次关于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她让我看到了一个用心的一线教师,成功地“偷懒”,成全了自己,成就了孩子们。她只是一个平凡的一线教师,没有太大的名气,甚至百度搜索都没有太多的信息。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普通老师,将数学讲出了新高度,写数学小作文,拓学生思维想象力;一个研究持续13年,不以功利为目的,这种平凡与坚持,给她带来了气质与成长。她的开始只是厦门实验小学的老师,她的成长获得了“全国教学改革创新奖”“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她的日常点滴积累使她成为“落后班级”的“翻盘手”;她的人文情怀使她倡导的“微写作”点燃了数学课。做一个创新型教师,使学生爱上课堂,这是每一个一线教师在专业成长道路上的一致追求,也是名师成长道路上不可错过的一段修行之路。

    因此,本次学习之后,我深感抛开功利,潜心教学教好学的重要性。一颗浮躁的心、充满功利的心是无法真正实现教育情怀的。教育不同于其它任何行业,不是医生一次正确无误的手术,不是警察一次严格的执法,是对孩子潜移默化、温暖人心的人生引导。没有情怀的教育没有温度,没有情怀的老师难以成为真正的名师。我们所说的“爱学生”是开拓多种途径使他“爱上课堂”,使他“主动成才”,正如现在正在成长道路上的我们一样,从“自然到自觉”。

    厦门的教育,让我看到了生动;大到教育局长,小到一线教师,无论是任局长还是谢老师,都让我感受到了教书人身上的热血和情怀。成长的路途虽远,但只要充满了热爱,就可以成就自己的圆满。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