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走进班里,就有孩子跑到我面前大声告诉我:“老师!丁丁哭啦!”这声音此起彼伏,催促着我加快脚步走进班里一探究竟。
在孩子们的簇拥下,丁同学拿着一小块叠的整整齐齐的纸巾,来回抹着眼泪,向我走来。丁同学在我们班也算是数得着的好学生,平常像是个“小大人”,教育起来其他人也是头头是道,我对她为何哭泣也充满好奇。让其他孩子回到座位后,我带着丁同学回到了办公室。但是,让我无法理解的是,这平常聪明伶俐的小丫头,走进我办公室竟然一句话都不说,无论我怎样软磨硬泡,她只是拿着那块小纸巾在眼睛上抹来抹去。耐心都是有限的,加上马上要上课,我就给她两个选择:1、给我说问题,我帮你解决;2、自己解决,现在进班。丁同学听完之后,竟头也不回径直进班了,徒留我一人在办公室茫然。
上完课我走出教室,丁同学主动跟过来,“老师,我可以用你手机给妈妈打个电话吗?”她很冷静的问我。“当然可以!”打完电话她的心情似乎好了很多,此时,不仅仅是一个老师的责任,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回到办公室立刻给她妈妈发微信。孩子妈妈的回复,让我很惊讶。
“王老师,你好!从我和她的聊天中知道她的成长又有了进步,情绪算是进步前的迷茫和无措吧……对于午托时当小班长管理不好个别的同学;吃饭时同学的对她指挥的不认同或是上课时回答问题不正确被质疑,她觉得不被尊重和委屈,有种逃避和后退的情绪。”
“给你们添麻烦了,是你们给了她更高的起点和平台,我也没想到她的这些日常经历会给她冲击那么大,只能说她还是太小,自我调节的能力还是有限。”
看到这里,我想她不给我说原因也许是想留住在老师心目中好学生的形象,但是内心的纠结又无处发泄,唯有用哭来解决。我常常说,要给孩子最多的关爱,想孩子的妈妈一样去陪他们长大,但是从这件事来看,我做的还远远不够。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尊严、想法,我们总是用成年人的身份来标榜自己,用“幼稚”等词来看待孩子,却忽略掉,孩子也是一个发展中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老师要及时的去关注孩子,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快乐的成长。同时,这件小事也是在告诉我们,教学不仅是教书,也是育人。懂得尊重,也应该是孩子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