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难,学生写作文难,怕写作文;老师批阅作文难,怕改作文。但写作文和改作文还是师生必须面对的。
一度盛行的“精批细改”,当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叶圣陶老先生的批改为典范:“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我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事实上,身在一线要做大量批改工作的老师不是作家叶圣陶,学生也不是后来成长为作家的肖复兴,心态上会迥然不同。这种繁杂的批改方式,只能令教师苦不堪言,而学生一次次地看到被批改的面目全非的习作,也会逐渐由厌倦到漠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作与批,本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批阅理应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如何才能省时高效,逐步达到“批是为了不批”的目的,教会学生互评互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互评互改,可以就习作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注价值观”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交流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头趣,增强自信心,提高习作水平。
首先老师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再以示范的方式教给学生做“小老师的方法。可以选取一篇习作,以实物投影的方式,边讲解边批改,让大家更直观地学习评改方法与使用符号。对作文的内容与书写,先进行符号批阅,逐步过渡到符号加文字。等级评价可以设计星星、笑脸、大拇指贴纸等有趣的方式。全班采用统一规定的修改符号进行评改。
在这一基础上,再逐步教给学生一些眉批和总批的方法。首先,要引导学生从欣赏和建议两个角度去批阅,目的在于让学生学写眉批的过程中学会认识到别人作文的长处,欣赏别人的优点。只有懂得欣赏,才能学会模仿,学习他人作文的优点为己所用。其次,让学生学会寻找别人作文的缺点,并能提出修改建议,真正地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具体可以针对一篇习作,设置“我来欣赏”“我来建议”栏,看谁善于发现,会写评语,从而让学生懂得在写评语时语气要委婉,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恰当地提出建议。“……有点读不太懂,你能再改改,把意思说清楚吗?”“……太生动了……向你学习!”
随着年级的升高,还可逐渐增加评改的内容,如详略是否得当过度是否自然、开头结尾是否照应、语言是否简练生动等。把具体要求印发给学生,或让学生抄写在作文本的扉页上,对照着进行评改。当然,每次评改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注意评改要与作文训练的重点相结合。
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训练后,学生有了批阅的兴趣,并初步了解批的方法,教师可以将权力下放。由于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可以让组内同学互帮互助,不断提高批阅能力。选批阅能力较高的同学担任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批阅任务,给小组成员分发习作,可以将写得较好的作文发给能力稍低的同学,讨论这次批阅的重点。然后小组成员进行符号批阅,结合自己画出的语句讨论如何进行眉批与总批,共同帮助弱生。最后,各自在分到的习作上进行批阅,评出等级,并写出眉批和总批。再次交换习作,结合评改情况学探评出本组的优秀作文,选派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在这一阶段,学生要经历研读、讨论、商榷评语的过程,涉及作文的内容、表达的方法以及习作前的准备、资料使用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秀习作的影响。
学生在基本掌握批阅方法后,可以与同学换评。通过同桌互换、小组互换、男女生互换、随机发本等形式,进行循环往复的训练,让评改作文习惯成自然,让“批”与“写”真正成为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为使这一环节不流于形式,在实施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定期查阅、评定。把学生的一定时间内的习作要全部收上来全面了解学生的作文及评改情况。对作文内容和评改内容作出评价,给出等级,并认真写出总评。重点发现评改中出现的问题,如态度不认真、等级过低、评语苛刻、写套话等。
2.定期召开作文评改交流课。通过引领大家欣赏优秀的习作和优秀的评改,来进一步学习评改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评改中出现的些问题,还可以通过传阅、张贴、评选“小作家”“小老师”等方式,对文章的作者和优秀的批阅者给子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就会获得双重的心理满足,增强习作和评改的信心。
3.将评与改结合起来。在学生拿到自己被同学批阅的作文后,要按照批阅者的建议进行修改,还可就具体修改内容与批阅的同学进行协商。修改后,请批阅的同学进行二次评价,让每篇习作在评改后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总之,让学生互相批阅作文,实践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据弃了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学生在互评互改中进行“二次习作”,不断改进,将作文训练的要求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