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语用”
wf13569491986发起了2020-04-16
0
回复
20
浏览

    长期以来,中小学写作教学饱受诟病。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将写作与学生的当下和未来生活需要结合起来,没有将言语发展和人的精神成长同构共生,致使写作成为身体之外的累赘,精神之上的附加。

    如何将写作与一个人的需要紧密相关,如何将写作,为一个人的未来——成长为“社会公民”奠定基础。在这一方面,我们的写作教学大有可为,甚至可以大肆作为。

    当写作回归到“人”,从“人”的言语表现、言语创造、言语生存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去“教”,如何去“写”,学生的习作就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了。

   《吴勇讲“语用”》在“功能性写作教学”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先说交往。

    这是习作教学走向“语用”的动力。唤醒孩子的交往意识,营造适合孩子的交往情景,善于捕捉和把握“适逢其时”的交往时态,及时打造儿童作文的“对话之场”。这些,都显得尤为重要。

    走向“交往”的习作教学,并不是触手可及的,需要语文老师提供适当的时机。

    这样的时机可以预设,譬如丰富的民俗节日资源,常态的语文实践活动。

    这样的时机可以生成,譬如突发的教学遭遇,即时的师生冲突。

    同时,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之中,言语“交往”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教学“时态”的捕捉和把握。

    比如:《欢乐端午节》

    主题一:阅读“端午

    作前活动: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分“端午的来历”“端午的习俗”“千奇百怪的粽子”“端午诗文”等四个专题收集资料。

    写作内容:

    预设1.在中国文化国际交流会上,有一位外对中国的端午节非常感兴趣,如果你就在现场,你会怎样向他介绍呢?请为你的发言写一篇解说词。2.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端午”,请你为端午节设计条公益广告语。

    主题二:欢乐“端午”

    作前活动:1.采访老师和食堂的师傅,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2.班级准备粽叶、米等材料,举行包粽子、品尝粽子等活动。

    写作内容:以“我的粽子诞生记”为题,介绍自己的第一个粽子的制作经历,与伙伴、亲人分享自己的快乐。

    主题三:品味“端午”

    作前活动:每人从家里带来一只最有特点的粽子,班级举行“五花八门的粽子”展示会,交换粽子、品尝粽子,评选班级“粽子王”。

    写作内容:1.给自家的粽子起一个名字,写一篇“粽子说明书”。2.以“粽子展评会”为题,写一篇新闻报道,宣传我们班的活动。

    这样的端午节,以“慢镜头”的形式,将一帧一帧的快乐动感的画面留在孩子们的记忆,让他们记住了端午,用言语留住了端午。

    这样的端午节,孩子们的写作乐此不疲,是因为整个教学过程是基于交往展开的。

    第一板块中,让学生当“形象大使”,用解说词、广告语推介祖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主人翁的角色让他们充满了荣誉和责任。

    第二板块中,让学生做“创造大使”,创造的成功让他们充满愉悦,用文字与同伴和亲人分享自己的荣耀已经水到渠成、欲罢不能。

    第三板块中,学生又成了“欢乐大使”,为自己家的粽子撰写“说明书”,为“粽子展评会”写新闻报道,就是与其他年级、班级分享自己的快乐,分享集体的快乐。

    将写作融贯在孩子们的交往需要中,习作教学就会应然而生,变得情趣盎然、生机勃勃。

    构建以“交往”为动力的写作教学,让儿童写作有所为:有真实的写作任务,有真实的写作对象,有真实的写作环境,有真实的成果。这样,写作就真正成为了儿童的成长方式。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