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有感
张艳发起了2019-07-24
1
回复
16
浏览
最近在读一本书,小语界的泰斗——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第二次读,心里满含着敬意,这本书我是在用“心”阅读的,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与马虎,生怕一走神错过重要的只言片语,心生遗憾,所以我每次都选在夜晚来读,夜深人静更能感受于老师文字的魅力与对教育的无限深情,终于用时两周把这本书又读了两遍(精读一遍、略读一遍)。对于于永正老师,我并不陌生。2010年在山东济南的优质课比赛中,于老师亲临现场上了一节作文课《我的自画像》。课朴实但很生动,一节作文课60分钟像上一节阅读课一样生动有趣,孩子们兴趣盎然,下课了还不愿离开,当时就感叹,这个“老头”太厉害了,于于永正老师,我并不陌生。2010年在山东济南的优质课比赛中,于老师亲临现场上了一节作文课《我的自画像》。课朴实但很生动,一节作文课60分钟像上一节阅读课一样生动有趣,孩子们兴趣盎然,下课了还不愿离开,当时就感叹,这个“老头”太厉害了,能把作文课上的如此津津有味真不多见。再说一般情况下,敢上作文指导课的名师名家并不多。当时参赛时,王崧舟老师、贾志敏老师执教的都是阅读课文的选篇,而只有于老师做的是作文指导课。他的课结束之后,全场一片掌声。不仅仅因为课上的精彩,还因为于老师对待学生、对待教育的这种情怀,让人心生感动,一位年逾古稀的退休老前辈,本应在家享享清福、安度晚年,可他却闲不住,到处收徒弟,做讲座,现场讲课,忙的不亦乐乎。同行的贾志敏已八十高龄,刚做完化疗,头发都掉光了,家人搀扶着来到会场给孩子们上课,给全国的教育工作者作示范课……唯有这种把教育事业视作生命的人才会如此忘我。今天再读于老师的这本书,突然间好像明白了这位两鬓花白、年愈古稀的老人为什么不辞辛苦地在教育的天地中不停地行走。对于他来说,教育就是生活,生活也是教育。两者已经融为一体、不可分离,而且于老师用智慧用真情把他的教育事业活脱脱地演绎成一部童话。他就像童话故事中“老顽童”带着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搞活动,连现场写作文、搞苹果展览会都那么让人留恋。是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可以像于老师这样如痴如醉地享受教育生活呢?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一起来收集于老师的精彩语录与教育故事。 【精彩语录回放】1.儿童的语文要求我们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老师像儿童,上课像做游戏)。2.小学老师最好“没长大”,“没长大”也是“童心不泯”。3.老师也是一本教科书——一本学生天天看的“无字之书”,仪表是这本书的封面,翻开这小书的封面,学生就会看到我的“第二张脸”——字。4.写教案,不等于备课,要在练本领上下功夫。5.去写“小作文”是最好的作文备课,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无言之教”。.去写“小作文”是最好的作文备课,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无言之教”。6.我是用语文进行教育教学的老师,如果说我是教语文的老师,那就把自己看窄了。7.成功的教育,是让学生有梦想。8.只有差别,没有差生。9.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10.带着思考教书,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轨迹,少走弯路,避免误入歧途,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感悟】这样饱含智慧的精彩感悟,可谓是于老师六十多年教育教学的沉淀。每读一章,我的内心都特别感动。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是在用生命诠释着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在他的课堂上,没有死气沉沉,没有不敢发言的学生,更没有差生、学习王。在老师心里,学生都是平等的。没有三六九等之分,这种被尊重、被理解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轻松,同时于老师的课堂是多样的、多变的,并没有死读课文、硬啃教材,他的课堂可以在郊外的树林里,也可以在大山深处的溪流旁。如果需要,于老师会带领学生参观果园,请农夫讲解苹果的种类与特点;如果需要,于老师会带领学生攀登巅峰,享受“一览众山小”的山顶风景……于老师就是这样一位热爱生活、把教育写成一篇篇童话的人。他的教育生涯中,没有枯燥、烦琐,有的只是精彩、回味无穷的“童话故事”。老师就是这样一位热爱生活、把教育写成一篇篇童话的人。他的教育生涯中,没有枯燥、烦琐,有的只是精彩、回味无穷的“童话故事”。 【精彩故事节选】又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季节,市郊的一个山脚下,炊烟袅袅,我带领学生们正在这里野餐。津津有味地饱餐一顿后,几个学生和我一起在山坡上散步,忽然一只大蚂蚱从我脚下飞起,我瞅准了它落的地方急步上去,这家伙机灵得很,还没等我走近它,噌地又飞起,于是又追,几个学生也来围歼。我发出命令:“你们别追,你们的任务是搜索、跟踪目标,请立即把你们的雷达——眼睛打开!”学生们立刻站立不动,睁大了眼睛,充当起雷达的角色。“落在那儿”,蚂蚱一起飞,“雷达”们便跟踪上了,一落下便立刻准确无误地指示出所在的方位。……接着,一场逮蚂蚱的“大战”在山坡上展开,参战的不光有男同学,也有女同学。战果辉煌。不足一小时,每个人手中都有了一串蚂蚱——意外的收获。【感悟】读完这篇小文,眼前就立刻浮现一位两鬓斑白的“大儿童”带领一群小儿童在山间草地上趴着、卧着捉蚂蚱的情景。那场景是如此的惬意,令人神往。想想我们的学生有机会走出校门吗?我们有勇气带领他们去河边,去峡谷中领悟大自然的神奇吗?我们不敢,因为我完这篇小文,眼前就立刻浮现一位两鬓斑白的“大儿童”带领一群小儿童在山间草地上趴着、卧着捉蚂蚱的情景。那场景是如此的惬意,令人神往。想想我们的学生有机会走出校门吗?我们有勇气带领他们去河边,去峡谷中领悟大自然的神奇吗?我们不敢,因为我们被要求、被束缚的太多。我们没有于老师那般童真童趣。受教育体制、各类规章制度的影响,我们只会守着课堂这“一亩三分地”,带领我们的“井底之蛙”们巴望着外面的天空与世界。曾几何时,我们也有这份激情与梦想,带领一群可爱的“小鸟们”飞行在田间地头,树林溪畔。久而久之,热情减退,考试压力大、作业负担重,梦想便夭折了,又回到课堂,守着我们的课堂、课本,继续着我们的“教育之旅”。说实话,我也没有于老师这份魄力与胆识,考虑的太多,拿不起,放不下。再来看于老师即使守着课堂课本,人家是怎样挖掘教材的。 【精彩课例】“眸子” (于老师执教五年级《爱如茉莉》里的一个词语)师:“眸子”是什么意思?生:眼睛。师:对,作者触到了妈妈一双清澈含笑的眸子?就是目光碰到了妈妈的眼睛。(师在“眸”下加了一个点)“眸”的本意是什么?生:是不是黑眼球?师:(笑着说)离“眸”不远了。生:是不是瞳孔?师:是的,瞳孔也叫瞳仁,你们知道是哪个ren么?生:单人旁,加个“二”。师:(板书“仁”)对,“仁”还可以写成哪个字?读书多的人肯定知道。:(板书“仁”)对,“仁”还可以写成哪个字?读书多的人肯定知道。生:还可以写成一撇一捺的“人”字。师:不错!(板书“人”)为什么人们又把“仁”字写成“人”字呢?有没有知道的?(师请两位小朋友走到讲台前,让他们对视,看看对方瞳孔里有什么)女生1:她瞳孔里有个人。师:谁?女生1:我。女生2:也看到了我。师:你们二位都是人,对吧?(两女生和全班同学笑了)因为瞳孔能照出人影来,所以人们又把它写作“瞳人”。师:谁能用“眸”组词?生:凝眸远望。生:明眸皓齿。生:回眸一笑……【感悟】这个课例只是于老师众多词语教学中一个缩影。和《林冲棒打洪教头》《藤野先生》一样,于老师抓住文中重要一词,穷根问底,细细品味,用近乎游戏式、表演式的学习模式,掌握文本的内涵,学生兴趣盎然,神情专注。学生脑海中留下的不仅有人文精神财富,也个课例只是于老师众多词语教学中一个缩影。和《林冲棒打洪教头》《藤野先生》一样,于老师抓住文中重要一词,穷根问底,细细品味,用近乎游戏式、表演式的学习模式,掌握文本的内涵,学生兴趣盎然,神情专注。学生脑海中留下的不仅有人文精神财富,也留下了语言和能力。课内,于老师带领学生恣意徜徉于语文教学的天地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课外,于老师精心组织各种活动,身体力行,带领学生钓鱼、钓虾,参观果园、烈士纪念馆,划船,到农村朋友家中做客、野炊……众多的活动,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丰富,生命个体得以成长。于老师在书中讲道,“教育不是圈养,而是放牧”。是的,生命的成长与发展是需要自由的。一味地约束与压制,只能让我们的孩子失去张扬的个性和本应有的童真童趣。做于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快乐的。从学生写的作文中及多年以后的回忆里,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于老师对学生们影响有多深,哪怕是后进生,也在于老师的尊重与鼓励下扬起了小脸、抬起了头。可以说,于老师用他的人品、课品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抹上了重要的底色,于老师这本“无字之书”为学生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孙景华所说,“于老师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用童心润童心,用真情换真情,用行动推行动,用激励促成长”。这样一位乐观、豁达、充满情趣的老人,即使走到生命的尽头,仍然紧握一支笔,笔耕不辍,躺在病床上完成的6000多字的回忆录——《我的小学老师》,感念老师的培育之恩,回忆老师教学中的一幕幕动人的场景,使深夜读书的我仿佛看见六十年前张敬斋老师为好样一位乐观、豁达、充满情趣的老人,即使走到生命的尽头,仍然紧握一支笔,笔耕不辍,躺在病床上完成的6000多字的回忆录——《我的小学老师》,感念老师的培育之恩,回忆老师教学中的一幕幕动人的场景,使深夜读书的我仿佛看见六十年前张敬斋老师为好学的于老师发奖状的情景,又仿佛看见于老师在他的课堂上认真地描画各省地图的专注神情……正是有了良师的引导,青少年时期的于老师就体悟到“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的读书方法。于老师是幸运的,青少年时期就遇到几位好老师,打下了坚实的语文功底,同时也让年幼的他萌发做“画家”的艺术追求……于老师的学生亦是幸运的,遇到一位幽默、乐观,热爱生活、热爱教育,视生如子的“大儿童”。他的世界里没有成人,只有儿童。课堂如游戏,情景剧师生其乐融融,一边玩,一边学习,一边感悟;课外纵情山水,体会人生的意义,每每郊外的远足之后,于老师的学生便会妙笔生花,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便是如此。深夜苦读的我也是幸运的,能够成体系地了解于老师对语文教育的真知灼见,能够被这位不向病魔屈服、病中坚持写作的“老顽童”精神深深感染也是我的福分。于老师于2014年不幸查出患有淋巴单细胞白血病,七十高龄的他仍然不惧病痛,四处求医问药,仍然不忘教育,不忘拉京胡唱戏,他用对生命的热爱、对教育的不懈追求感染着每一个人,他的学生、同事、病友以及他的读者们。在书的结尾后记中,于老师这样写到:“生命的长度我当不了家,但生命的宽度由我说了算,生命的宽度有了,也就延长了生命的长度”。是的,于老师用生命的宽度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教育之歌,他的弟子遍布大江南北,他的足迹也深深印在祖国的山川湖泊中。在《病中吟》中,于老师勉励自己的一句话是:“不怕死,争取活,活得好”。这样一位倔强、笑对生活的老人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热爱的教育事业,但是他给无数的教育工作者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告诉我们什么是语文,什么是教育,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愿于老师在天堂还能带领孩童们演绎精彩的童话故事,将教育的真谛传递给那些灵魂无处安放苦苦追寻的教育同仁们。人生是一场修行,教育亦是如此。带着一颗诚心、一颗爱心和一颗童心,继续我的教育之旅,但这次我的步伐比以前更加坚定了,目标更加清晰了,因为我也要带领我的学生写出属于我们的教育童话,但愿路途平坦无荆棘,但愿师生能同心,一路前行,相扶相携!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