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开花是孩子的天命。”
“种子在土地里,黑乎乎的,不开心
长长长,长出了地面,开心多了
长成花骨朵儿啦,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听一听外面的声音
花开了,看到更大的世界,
开心地笑了”
在雪野老师幽默却不失章法,童趣却不失真诚的鼓励下,现场小诗人金钰航小朋友人生中的第一篇童诗《小草》就这样创作成了,“春天的滋味”就这样悄然弥漫,孩子们简单又充满诗意的语言在课堂上如花一样开放,像风一样远行。随后雪野老师《看见 想象》的讲座从语感的唤醒开始,把母语带向深处,老师们内心深处渐渐逝去的耐心、温度、涵养、智慧被不断唤醒。掌声响起的那一刻,意犹未尽,原来——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
如果没有音乐,语文将失去一半的美,如果没有节奏,诗便不再是诗。三首诗歌一曲牵,一音押韵紧相连。王春燕老师的课堂巧妙地将《诗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别康桥》三首诗用《赛马曲》联系在一起,孩子们读诗、赏诗、品诗:节奏、押韵、调质、对仗、叠词、平仄、复沓……诗,处处都是音韵,句句都是情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更是她的生命。”原来——每个孩子都是诗中那一抹生命。
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地方,生活着这样一群人,过着这样一种生活。王乐芬老师领着大家发现了这个不一样的世界,遇见了这一群不一样的孩子——巴夭人的孩子。精美的画面,悠扬的音乐,课堂上孩子们在猜测中发现线索,在反复重读中验证,在视觉化反差中质疑,在提问统整中升华。王老师深情述说着《绘本之美》让多本图画书进入教学现场,引领老师们挖掘绘本之美,探索主题教学之法。我们迷失在现代文明的丛林中,却常常忘记,当世界还小的时候……课上孩子说:“我愿意跟他们交换童年,因为我想去感受他们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我不想像小鸟一样关在笼里。”原来——每个孩子都渴望自由。
习作教学中是先有范文还是先有精准知识?给了学生“写具体、写生动”的写作六字真言,孩子就真正会写作文了吗?吴勇老师以《一个特点鲜明的人》一课为例,巧妙运用学生的《爱唠叨的奶奶》、《暴躁的妈妈》两篇范文,睿智地引导学生利用散点扫描概述、细节聚集详写的方法将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物刻画地惟妙惟肖。课后吴老师与大家分享《精准知识:走向写作核心素养的门径》,明确精准的写作技能指导,巧妙建构的螺旋上升结构,对话生成中的智言慧语,童心智文的和谐思辨……原来——每个孩子都是特点鲜明的个体。
还来不及欣赏王崧舟老师“风花雪月”的文言四课,此时,习作四课“风花雪月”之《花开自在》已欣然绽放。一朵花就是一个灵魂,一节课更是一位师者的灵魂。课堂上,孩子们笔下的花高贵冷艳、淡雅清香。课堂上,王老师则以静待花开的姿态,呵护着每一朵“花”,他们或自信开朗或平淡无奇或多愁善感,但他们都在王老师的课堂上一一绽放,朵朵绚烂,开出了自己的姿态,自己的性格。
瞧,在王老师再三的等待、鼓励下,那位五年来课堂上从未举手发言的孩子终于开口了,他一字一句吃力地跟王老师念着,念着……王老师说:“你也是花,开花就是你的天命。以后,在课堂上多举手多发言,你的老师会帮你!”这一刻,这一朵“花”终于开了,开得娇羞,开得稚嫩,却开出了自己的风韵。原来——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没有生活这一源头活水,作文自然言之无物。是的,正如王老师所言:“作文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生存状态,更是一种生命成长。”“我爸爸、妈妈总是玩手机,我感觉自己是他们和手机的二胎。”听到孩子如此形象地控诉自己的父母,我们汗颜,我们惊叹,张祖庆老师《爸爸妈妈,我有话说》的课堂氛围也在此时达到了顶峰。幽默风趣的语言,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敢说。
一部短小精悍的“爱”的小视频《世界再大,都大不过一碗番茄炒蛋》戳中了所有人心中那最柔软的地方,又将课堂荡回底谷,瞬间扭转了孩子们的内心。对父母你只有抱怨吗?不,还有感恩,还有真情,真情的文字最感人。随后张老师《虚拟写作走向真实写作》的分享让在场老师们恍然,儿童写作是在用文字为童年存档。一虚一实,一抑一扬,一张一弛之间,原来——每个孩子需要的是陪伴。
“语言文字的背后隐藏着我们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陈恩黎老师的开场就如同她的讲座,是隐喻也是疗愈。一部部经典的儿童文学《灰姑娘》、《野兽国》在陈老师的解读下变得深沉丰厚,变得哲理感性。图不再是图,话不再是话,是指引我们对儿童文学艺术品质的思考和追求。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
听,季节深处,又是谁在吟唱:
我在等一朵花盛开
带着一脸的自在
我正笑着猜
那春风姗姗迟来……
倾听孩子的心声,慢下来,静等花开,也许也是一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