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合一”的思考
王芳名师工作室发起了2019-06-20
3
回复
25
浏览

关于“教学合一”的思考

——读《陶行知文集》

 

 

 

 

 

《陶行知文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读到《教学合一》这一篇章,我感触非常深,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反复读,咀嚼消化。陶行知先生认为:“然而教学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依他看,教学合一,有三个理由: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学,而在教学生学;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必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第一条就让我反思良久。现在我们身边的老师,包括我自己,每天都在“教书”,且天天如此、日复一日地在教“教书”,让学生来读它、记它,把学生做“书架子”、做“字纸篓”,一味地给学生灌输。有时虽然关注点转移到了学生身上来了,然而学生还是在被动的地位。陶行知先生明确表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怎么教学生学呢?读完这段话,反复思考后,我的理解是:教会学生学,教学生会学,教学生主动的学、自主的学,这才是教学之根本。

 

 

第二条,“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我思考后的理解是:依学情而定,顺学而导,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孩子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先生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第三条,“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必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陶行知认为:“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正是这个道理。因为必定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否则年年照样画葫芦,就十分枯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不学习,失去了源头活水,成了一潭死水,教师失去知识魅力,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魅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一个办法,教师的自我学习,把教与学相结合,教学相长,学生进步,老师也进步。

《陶行知文集》中朴素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需要一读再读,并结合自己和身边的教学现象、教学行为,不断反思、理解体会,并落实到实践中,这样师生都受益。

这才刚开了个头,还要继续读下去!继续做下去!

所有回复
  • 王芳名师工作室 2019-06-20

    加油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zhangyaping520 2019-07-24

    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就是“教学做合一”,边教边学,边教边思,边教边研,边教边改,教育与实践相统一,这样才是真实的教学,学生才能学会运用,与生活与社会脱节的教育是无用的教育。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陈晓光 2019-07-24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育本身就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学生要想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有更好的老师,而更好的老师就要具备乐学和乐教的精神,充分考虑到学生本人,以生为本,眼里有学生,书里有学生,课堂有学生,让自己教授的内容与学生充分的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快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愿意去学主动去学。另外,作为教师一定要有终生教育的理念和做法,要时刻接受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知识。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