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表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王 麟
一、问题的提出
课本剧是最近几年来,在国家推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课本剧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小学语文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的宗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喜爱。课本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戏剧样式,有着自己独特的存在形式、演员构成和接受对象。
语文教材大多数是故事性很强的童话、寓言、名人名事,很适合编排课本剧。课本剧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源”,以此为基础改编为剧本,然后让学生自己编排、自己表演、自己欣赏。课本剧依文设计,精心安排,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对问题的思考
课本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辅助于课本剧表演,把那些故事性强,情节动人,教育意义深刻的文本,改编成课本剧鼓励学生表演,会更好地帮助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更好地实现语文知识向课外拓展延伸,达到提高和升华的效果,从而充分体现语文知识的人文性教育作用。
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课本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下创造性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课本剧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课本剧的编、排、演过程中,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自己的各种能力。既锻炼了学生的习作与表演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让语文教师能熟练的驾驭课堂教学,推动了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只要教师组织得当,引导得法;那么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并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会变得更加愉快而高效;语文课堂也会如此美丽,魅力无穷。
三、效果的达成
1.在表演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本剧表演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这是一种让学生趣味无穷的艺术表演形式,学生喜欢看,喜欢演,对表演课本剧抱有浓厚的兴趣,都喜欢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表现的欲望十分强烈。在完成了对课堂语文知识的学习之后,进而转入在课外延伸、拓展。通过教师精心指导、编排,挖掘教材中的精华部分,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再贯之以“演”。特别是把课本中的小说、剧本、童话、寓言、神话等编写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会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
2.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波莉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对排演课本剧的投入是全方位的,一出课本剧的成功要求学生对课文先要有正确的感知、熟练的阅读、深刻的理解,再到较高的感悟,它要求学生要把书面文字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单一的课本知识为灵活的演出实践。而且对剧本还要有大胆的、合乎情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这样,也就自然地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创造能力。比较发现,平时参加剧社活动的学生,记忆能力和方法都有较普通学生更快的提高。因为,这些学生能够很快地把文字形成表象,多使用情景记忆法,把死的文字变成鲜活的图像,花时少,记得既快又准,且不易遗忘,效率很高。
3.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课文时,语气的掌握是很重要的,特别是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往往得通过老师示范和学生自己反复朗读体会出句子的不同语气。课本剧是入情的,这就强调了朗读的首要意义:感受角色、进入角色、融入角色、表现角色。这样,学生就自主地培养了自己的朗读能力。随着不断的编演课本剧,学生朗读能力也会随之不断增强。学生感情丰富,身临其境,演得有声有色,不但语气读得好,而且表情也恰到好处,可视性和可听性兼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要编课本剧,首先就要选定一篇文章,然后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感情反复地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诵读就是最好感受语言情感的方法。在生活中,我们常有“换位思考”的说法,而这运用于诵读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必须像演员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在朗读时,把自己的心理位置换成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文中的“事”好像就是学生自己做的,文中的“话”好像就是学生自己说的,学生必须要与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时刻地体会,理解课文内容,才能为表演做好铺垫。教学中,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经常地开展这样的口语训练,就能培养学生态度大方,语言流畅的言行习惯。
4.提高学生的形体语言能力
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学习课文时,经常要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以加深对重点字词的准确把握。课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人物描写的内容;这些内容用词准确、生动。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下乐趣,也为了加强理解,经常鼓励学生表演这些片段。学生很感兴趣,表演时往往很投入、逼真。效果也很好。教材中,可供学生模仿体验的课文片段比比皆是,都可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
5.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
课本剧的编演过程是一个充满了新奇、智慧、刺激、挑战的创造之旅,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展开想象和联想,对课文内容进行再现和加工。因此,课本剧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禀赋,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成为一个充满创造激情的人。课本剧和戏剧一样,集舞蹈、音乐、文学、绘画于一体,通过学生的再次创作和表演,将课文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学艺术形象地展现在舞台上,使语文真正地动起来,并时时刻刻与生活联系起来,让课本返璞归真,且有创新。
比如,有些课文的部分情节是文中没有的,需要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补充课文内容。文中没有的情节,可通过编排课本剧表演一下,让学生在想象,续编故事中自己探讨答案,明白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课本剧或一个或几个人表演,或全班参与:在表演时,老师既做导演,又可做演员,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从客观上看,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爱好、特长、能力,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就语文能力而言,也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喜欢并擅长阅读、写作等。但也正因为如此,课本剧这种对学生能力要求较多的活动形式恰恰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能写的编剧本,能想的当导演,能演的去演戏,能画的设计布景,实在是什么都不擅长的就去当评委、当观众。
感谢王麟老师的精彩分享!学习后很是受用。想起刚刚结束的学期,我们班二下语文童话故事《大象的耳朵》的课本剧编排表演经过,幸福感溢满心田。课本剧本的改编,主要角色演员的筛选,服装道具的制作,背景音乐的选择,舞蹈的创编排练,全班学生总动员,家长也伸出援助之手,对课本剧的排演大力支持,班集体呈现积极热情的团结积极向上的氛围,音乐和美术老师给我们提出修改意见,建呈现舞台剧的效果。七岁的孩子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潜能,原来孩子们可以这样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