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名家上课,听人文成长
白玉发起了2019-07-24
0
回复
9
浏览

看名家上课,听人文成长

黄皓琰

这次外出学习和以往学习有些微不一样,因为我是带着问题来的。我想看看名师是如何选择文本教学点的,怎么取舍、名师上公开课的状态和对课堂的组织以及名师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环节与环节的关联是怎样的。

今天听了三节课,最让我意外的是下午何捷老师上的《鹿角和鹿腿》。给我的整体感觉首先是设计非常巧妙,透着老师对文本的深刻的解读。其次是老师实施教学设计的方法非常灵活,大量运用激将法,透着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对于这两点我非常认同、赞赏。

上课结束后,他又做了一个40分钟的简短报告,有几个观点深以为然。

1.老师不是要迎合学生,教育不是服务业,老师要引导学生,错了就要告诉他,这是老师应有的风范。

2.语文专业能力体现在三个方面——解读力、设计力、执行力。我的理解,解读力就是解读文本的能力,设计力就是对文本的设计能力,执行力是能否把教学设计执行好。要想做好这三点,我认为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深刻的认识学生,要不以上三点就是痴人说梦;其次是考试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个人风格,这些决定了课的深度。

3.他说到上课和学生互动的技巧:生动我不动,生不动我助推,生大动我鼓舞。很有的总结!

4.其他学科都是从未知到已知,语文学科恰恰相反从已知到未知。这个观点有其道理。

今天三节公开课,老师们上课都有一个共同点——关注细节,这个细节不是对文本内容细节的关注,而是对上课过程细节的关注,可以说是对学生,对课堂深刻的理解,才能做到。上课过程的细节都想到了,那么这节课就在老师的把控之中了。

 

今天听孙双金老师上《景阳冈》,再次证明,我也再次清晰长课文要深入解读文本,找出关键节点去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这样做有很多好处,第一有利于老师去把握文本、把我课堂,第二有利于老师把个人特色发挥出来。

孙老师今天上《景阳冈》是小说节选,它抓住体会人物的主线,先梳理故事情节(这是长课文,小说必须有的环节),然后通过打虎和喝酒两个环节去体会人物,这是常规套路,但可贵的是孙老师关注到了学生的辩证思维,通过“武松是不是英雄?”和“题目叫《景阳冈》好,还是《武松打虎》好?”这两个问题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力。

孙老师在处理“打虎”这个环节时,主要抓住了打虎过程中动词运用的准确性和故事的精彩性两个方面去提现语文味,这是他的教学选择,我在想是不是还有其他选择?

今天赵俊友老师的课很有特点,他今天上《狐狸和葡萄》没有有传统分析文本的道路,而是通过读、演两个手段构建一个“场”,让学生在其中去体会,去受熏陶,进而体会寓言,体会文本语言,

通过今天一天的听课,再次印证了我心中对好课的理解——一定要关注上课过程的每个细节,一切设计都要从学生出发。

 

今天上午张祖庆老师上了一节“微电影变绘本”的写作课,这个选材比较新颖,课例很创新。

张老师这节课先放了一个《父与女》的微电影,然后教学生从电影印泥选画面,最后给插图配上文字,绘本就成了。最终的结果是学生的配文非常精彩,台上师生和台下听课老师受感动潸然泪下。最后的作品之所以这么成功。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老师给的语言支架很到位,学生需要抓手,这体现了老师的水平和作用;第二,老师并没有讲作文技巧,而是把学生的感情深入地拉到了情景之中,学生的文字是有感而发,浑然天成,我们在给学生讲作文时,学生的感情是要首先放到第一位的,“我手写我心”就是这个道理;第三,选材是上好课的重要因素。

管建刚上的是苏教版六年级《螳螂捕蝉》。这节课管老师的教学点选的是梳理文章条理、段落过度的选词、体会故事故事过程中少年和吴王的心里和体会习作中“重复”的弊端。我个人认为六年级的孩子这节课的教学选择点不太合适。

课后,管老师说了一下公开课和常态课的区别。公开课不用管纪律、不用管作业、不用管考试,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常态课这些压力都要面对,好的常态课有一个标准,就是能把课后题、练习题、默写背诵解决百分之八十,让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去玩,能做到这点,就是好的常态课。公开课是理想,常态课是现实,两点都要有,两手都要硬。深以为然!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