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类文体教学初探
付艳枝发起了2019-07-25
1
回复
11
浏览

童话类文体教学初探

付艳枝

童话,指的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符合儿童想象力的情节,,采取拟人。夸张、象征等方法编织而成的一种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它是儿童文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文体,是小学生较早并大量接触的文学样式之一。

按照童话的内容,童话有人物童话、动植物童话、人物童话、说明童话、科普童话。

童话的文体特点:

1.艺术的幻想。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用以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它是童话的核心,也是童话的灵魂。童话中充满丰富的诗意的幻想,作者利用幻想手段作者光的反射,借以寄托自己的感情和理想,表达对真善美假恶丑的审美评价。

2.拟人、夸张和象征

童话通过幻想把动植物和没有生命的物体拟人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会说话会思想会行动。童话的语言富有夸张性,有感染力。

3.完整而又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童话大多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有头有尾,故事情节完整。低幼阅读的童话往往使用反复的手法,就是相同的故事情节和语言往往稍加变动反复出现,便于学生阅读。记忆和讲述。读来饶有趣味,便于复述。如《小壁虎借尾巴》《要下雨了》《棉花姑娘》。

  1. 健康积极的意蕴和生动活泼的语言。

童话教什么?

王小毅老师在《小学语文分类阅读教学研究》以《七色花》为例,教学价值的设定要基于问题的教学价值和学情的教学价值。童话这一文体的教学价值的基于童话类的教学价值,而且要研读单篇教材,分析它的突出特点,进而基于学段学情设定合宜的教学价值和教学目标。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我选择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综合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把体会童话现实与虚幻相结合的表达方法,能读懂五次幻想的内容,理解最后一段两个“幸福”含义,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则把正确流利地朗读童话故事,抓关键词梳理情节,复述故事。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感悟童话的神奇和对比的写作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

童话教学的策略:

1.引发想象,想象画面

由于童话幻想的特点,引发想象,想象画面是童话教学不可或缺的的策略之一。在学生反复阅读中,了解故事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或者抓住展开想象的句段,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

2.多种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在读一读演中学习语言,感知人物形象和童话的特点。可以设计各种形式让学生进行朗读,如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为童话配音朗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等。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学生在自我朗读中也会有所感悟,也就有利于学生的语感等各方面的培养。比如,在学习《巨人的花园》一课时,可以指导学生读,要使他们在这样的朗读中,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提高朗读能力,帮助学生品味并实践童话语言的情感美和形式美,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角色扮演

小学生学习童话,最喜欢扮演童话中的角色,表演童话中的情节。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童话中的角色进行艺术再创作,身临其境体验情感,在表演中发展语言,进行创造性思维,在说与动的快乐气氛中,受到教育,尝到快乐。《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就可在表演中进行教学,扮演小蝌蚪的孩子把双手放在身体后当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扮演青蛙的孩子则一蹦一跳地前进,从两种不同的扮演方式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已掌握了课文内容,当孩子们表演找到妈妈时,他们七嘴八舌地说:“瞧!长着一张宽嘴巴”“一对大眼睛。”“披着绿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有四条腿。”“对了,对了,这次没错,一定是我妈妈。”孩子们即兴创作水到渠成,通过表演童话,带来的是自信、动力、成功,更重要的是闪现着创造的火花。

3.复述故事,理清故事的结构

童话反复的手法,极大增强趣味性。通过阅读让学生发现反复的情节,概述故事主要内容,讲述故事。

4.合理想象,续写或仿写,创编童话。

如在《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中,就运用了心理补白。让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的理解,并想想老婆婆、熊警官和小木偶的心理活动,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心理,并拓展延伸,大胆想象,小木偶得到了蓝鼻子女巫送给的人类所有表情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续编童话故事。想象,让孩子插上翅膀,让孩子创编出属于自己的童话。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