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语文,必要提到习作。提到习作,家长必会说“我孩子写作水平不行”。我们都知道,若要作文写得好,一定要多读书,如果单靠阅读,没有足够的练笔作支撑,孩子很难达到高习作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单靠每单元一次的作文训练,是不可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的。而语文教材恰恰是最好的写作范例,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随文练笔的“微习作”训练。随文练笔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紧随阅读教学,形式多样,降低了学生习作的难度,提高了学生习作的频次。
一、典型写作方法的迁移练笔
有些文章在描写手法上很有特色,值得去学习。如五年级上册的《窃读记》一课,要求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我将这个教学目标分两步进行。第一课时完毕,我让孩子结合当堂课所学,利用动作描写的方法写一写自己读书或者做某事时候的细节。第二课时完毕,我让孩子重点利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写一写自己某一次看书心理感受的片段。而本单元的习作之一就是写一写“你和书的故事”,这样的分次训练,既降低了孩子习作的难度,又让他们明白了如何让作文的细节更饱满。
又如《珍珠鸟》一课,作者围绕两条感情线索,一是我对珍珠鸟的细心呵护,表达作者对珍珠鸟细腻而又深切的爱,二是珍珠鸟对我的亲近与信赖,展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通常情况下,孩子们写人与动物情感的作文总是很单调地描写人对动物的喜爱,缺少动物对人情感变化。依托文本,让孩子回忆自己与动物的相处过程,也模仿课文采取双重线索方式,描写人与动物情感的变化,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丰满得多。
二、典型文体的迁移练笔
有些文章的文体很特殊,但难度又不大,可以让学生进行迁移训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比如孩子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让孩子们采访身边爱读书的人,并根据采访时做的笔记,仿照课文整理出采访记录。通过整理,孩子们明白了,访谈录不是简单的对话的堆砌,而是要围绕一个大话题,并且各个问题之间要环环相扣,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理解。
又如《鲸》这一课是典型的说明文,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学过这一课,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一种动物,孩子们更深刻地体会到说明方法的作用,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文章的条理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课文内容的迁移练笔
有许多文章,既有语言文字方面的价值,同时人文色彩也十分浓厚,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教导学生从中学会为人处事,以此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学完这类课文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由感而发,迁移练笔。比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讲了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者从这两种不同的评价中感悟到了父母共同的出发点——爱。我让孩子们写一写自己生活中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不同表达方式的爱呢?通过练笔,孩子们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四、课内外拓展延伸的迁移练笔
拓展延伸处既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也是由文本理解向习作练笔过渡的有效支点。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表达了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无比痛恨。我让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进行拓展延伸,让他们写一写《梦游圆明园》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激发他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或者写一写《被劫前/中/后的圆明园》,进一步感受英法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让学生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平时在练笔过程中,基本要求孩子们做到每课必练,如果练笔点不明显的情况下,我会让孩子们写一写学了本课的收获,可以是情感方面的,也可以是表达方面的。由于每课练笔这样的“微习作”只要求二百字左右,孩子们没有压力,感触较深的孩子仍能写成长篇的好作文。
经过一学期的研究与摸索,我发现学生写作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最大的变化是孩子们感觉写作不再是一件难事,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对不同文体的课文练笔点的规律性的探求等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摸索、研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有“米”也需要大量的实践方能成为“巧妇”。在课本中巧妙地进行读写结合,促使学生对文本不断地吸纳,不断地倾吐,大量实践,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必将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