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践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
yuanxiaoya发起了2019-07-28
1
回复
19
浏览

作者:袁晓亚

【摘要】读写结合就是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语文综合教学模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能够提高其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在读文章的同时发掘作者写人、写物、表达情感时所用的手法、修辞,这些都可以作为其写作的素材,为其写作提供思路,有助于帮助中年级阶段学生,摆脱看图说话的惯性思维,锻炼其能够在无参照图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所想所感进行作文写作。基于此,本文就以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作为探讨对象,着重讨论了如何在小学中年级阶段开展读写结合教学,希望能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提高些许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年级;读写结合;教学

    语文教学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有效理解并运用我国的语言、文字,阅读与写作教学就是达到这一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长期以来,阅读和写作教学是分开进行的,但实际上阅读和写作之间的联系紧密,因此可尝试将二者合一进行综合教学。

一.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开展读写结合教学的作用

小学中年级段即三四学年是重要的承上启下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写作教学逐步从低年级阶段的看图说话过渡到作文写作,很多学生无法适应这一转变,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指导。低年级的写作模式主要使看图说话,即通过文字描绘所看到的图片里的内容,有一个参照的对象。但进入中年级阶段后,写作不再有参照,完全凭学生自己的所想所感,这就导致很多小学生在写作时常无从下笔,没有思路。读写结合的模式,是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模式,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同时,掌握其中的写作手法,并在阅读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练习写同类题材的作文,并尝试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手法。这种教学方式,也能为学生带来写作思路,开启写作的大门。且通过阅读后的写作训练,也有助于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内容学以致用,加深理解与记忆,读写相辅相成,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2. 读写结合的教学的整体思路

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中,读和写并非是相互独立,而是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以此为原则开展读写结合教学。在进行阅读教学使应以培养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感知为目标,学生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有效地理解文章、感悟文章。首先要以读作为切入点。小学教材一般都要求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各篇课文,何为有感情、有为什么要有感情。所谓感情就是建立在正确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的,小学生缺乏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通过带有情感的范读,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中的内容。在理解文章的感情色彩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对文章的句子、用词以及写作手法、修辞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正确含义,以及所表达的情感、起到的作用,这同时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将所学到的知识整理并记录下来,在后半部分的写作训练中,尝试运用阅读教学中所学到的内容进行写作。

3. 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在小学中年级教学中的有效开展路径

(1)循序渐进 从词语入手

    中年级阶段的小学生,特别是刚升入三年级时,学生还没有摆脱看图说话的惯性思维,为快速改善此类问题,在进行文章的阅读教学时,就应当抓住各类机会,渗透写作思维。例如在阅读教学时,可以选择文章中的典型词汇,要求大家试用这个词进行造句,或选择一些描写精彩的句子,要求学生进行仿写,进行随堂的写作小练习。

(2)指导学生进行随文批注

     中年级学生对于词句的理解能力还较为薄弱,也难以发现精妙的写作手法,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小学阶段的写作重点是要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所想所感,特别注重结构清晰、条理清楚。在写作训练方面就应从这角度进行训练,并在阅读时强化这方面词句的分析解读。比如在四年级教材中的《桂林山水》一课中,作者在描写景物的时候用了很多巧妙的修辞,比如形容漓江的水像绿翡翠,桂林的山像新生的竹笋。教师可将这些修辞要求学生标上,很多学生没有去过广西,不理解江水怎么会像绿翡翠,这种情况教师除了用语言上的讲述外,还可以配合如图片、视频等网络资源,为学生播放漓江的影像。当看到翠绿而又波平的漓江水时,学生们会惊叹比喻如此准确、恰当。除用词、修辞之外,文章的写作手法、结构也是需要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重点。比如在四年级教学中的《颐和园》一课中,文章很好地用到了收尾呼应,在移换方位使也采用了合理的过渡,每个方位的移动都有清晰的交代,比如”登上万寿山“、和之后的“从万寿山上下来”。教师指导学生将这些句子划出来,再让学生读一读画出的句子,学生会清楚地看到这就是作者一个完整的行程,这个赏园写景的文章结构也清楚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也会恍然大悟反应出教师要求学生划注的意图,并在教师的指引下了解这种写作方法的好处,并在之后的写作训练中,可鼓励学生尝试采用这种方式来写一篇游园赏景的短文,学以致用。

(3)概括段落 

从进入中年级以后,课文的篇幅越来越长,并分成了好多段落。一篇文章的各个段落所描写的内容是不同的,可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在阅读后,试着将这段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也就是起一个小标题,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当所有小标题起完后,学生们会发现各个小标题相互之间是存在紧密联系的,放到一块就是整个文章的内容。这正是这个教学步骤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看似每段写作的内容都有所不同,但每个段落都是为整篇文章服务的。学生就可以通过这方面的训练,尝试在写作之前列提纲,避免跑题。

(四)写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是对文章的评价,帮助学生培养对文章的欣赏能力,但课堂时间也有限,不必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简要地写出自己学这篇文章后的感受,以及收获,这也是帮助学生整理、汇总所学到的知识点。

(五)结合阅读材料进行写作

在阅读教学后,对学生开展写作训练,写作的题材和阅读本章相同,并要求学生试着将阅读教学所学的内容加入到所学的文章中。写作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采用仿写、续写以及改编等。其中仿写是最基础的,特别适合刚升入三年级的小学生。要求学生仿照文章的写手手法、修辞等方法和自己的生活相融合,实知识的迁移。学生学习阅读不仅是要了解作者所写的内容,还要学习其中的写作方法,例如在《桂林山水》的文章阅读教学之后,就可要求学生写一段描写风景的文章,内容是自己曾经去过、看过的景色。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里面很多比喻修辞用的十分贴切,教师就可鼓励学生进行写作时,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多多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除仿写之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续写的写作训练。可用教材中的文章,也可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小学生喜欢的童话、寓言,节选其中的一部分进行阅读教学,这样选出的文章是没有结局的,教师就可在阅读教学结束后,进行续写,发散思维并模仿文章中的写作方法、比喻方法。还可将文章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改编。比如选一个经典童话《小木偶的故事》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在教学之后,可要求学生尝试改编这篇文章,调动想像力,将原来的故事结局改编为另一个孩子们自己理想化的结局。

4. 结束语

综上,读写结合教学是培养中年级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教学手段,但为发挥教学预期效果,小学教师应当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带领学生找到重点词句,加以解读,并通过多样化的写作训练,使其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学习效果。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