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我和组内的同事们合作了一个关于八年级活动课的课题,从而自己在这方面也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对初中数学活动课的认识。
数学活动课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让学生体会数学乐趣,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数学课型;其中蕴含着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特色,它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得以应用和延伸,为学生初步进入研究性学习提供一个平台,是数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二、数学活动课如何上
1、正确理解数学活动课的含义,把握数学活动课的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完全改革了传统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将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加强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新增实践活动课内容,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现状,改“学数学”为“做数学”,与国际教学接轨,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观念及体验,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为活动课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即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活动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充分而各有特色的发展,而不是片面地强调为活动而活动、竞赛而竞赛、为发展特长而发展特长。为此我们在上活动课时要注意以下特点:兴趣性,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
2、精心设计实践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在《拼图中的数学——勾股定理的证明》一课中,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四个大的环节进行教学,分别是: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动手实践、探究定理;依型推型、拓广探索;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创设情境有吸引力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赵爽弦图,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通过创设富有历史意义的问题情境,对赵爽弦图作介绍,使学生为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感到骄傲自豪,让学生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唤起他们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针对问题开展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并在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品尝探究知识的快乐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2)在动手实践、探究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渗透建模、化归、以形证数、以形推形和符号思想,由小组讨论表述条件与结论,并尝试进行证明,并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作为教师及时更正给出正确证明过程和思路,这样也分化了难点。
(3)在应用性质、解决问题时,通过几何图形的截、割、拼、补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恒等关系,也就是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去证明式子的等量关系,这种方法很重要,要求学生掌握,从而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领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强化数学模型等思想方法,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在做《折纸做60度,30度,15度的角》和《折纸中的数学——黄金矩形》这两节课时,通过对折纸的了解与认识,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和“美”的缘由,再一次认识到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
(1)一个个美丽的图像从电脑屏幕中投出,同学们很好奇这与我们的数学有什么样的关系,魏老师和孙老师通过图片引入新课,让孩子们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了同学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2)这两节课的活动激励了参与的每个学生,并给予学生认真观察,广泛联想,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的机会,在折纸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研究中的方法,能通过观察,尝试,转移,类推等途径去认识到其中的数学原理,参与到力所能及的探索中,同时也让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答案或解题方法可能不止一种”的数学观。
通过我们对数学活动课的探究,我们对实践活动课进行了分类,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动手操作类——如测量旗杆的高度,游戏数学、竞赛活动——如巧妙的计算,观察、调查——如轴对称图形,小课题研究实践活动——如数据的搜集。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我们都是要将传统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因为现实性的生活内容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对许多学生来说,也具有现实性,即回归生活——让学生感知学习数学可以让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学习的数学应当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身边的数学”。并且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例如,学生在学习了轴对称后,设计“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 实践活动关注“过程”的教育价值
我们的教学往往让学生去记忆现成的知识,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过程,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而,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意志等个性品质特征的培养大多是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有时也会受到一定的挫折教育。实现了智力与能力的共同发展。可以这样说,实践活动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活动结束时所获得的某种有形的成果(知识理解的对或错、完成作业的优或差等),更体现在活动过程之中易于被人们所忽视的一些无形的东西,如情感体验等。
(3)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而言之,数学活动课是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因此,活动内容对每个学生来说不是绝对划一的,而是会存在明显的弹性。所以一节成功的数学活动课应着眼于给学生创设探索、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愉悦身心,激发潜能。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不同的收获,获得不同的发展。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组织能力、知识的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