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新东街学校 陈兴华
初读叶小平老师的《最初的心 永远的事——小学语用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的时候,给我最大感受是自己真的老了,真的就像世人所说的人过40不学艺吗?什么都记不住,读一遍没有印象,再读一遍,还是没有印象。一开始读得很吃力,而且每天都在读,读完什么都记不住,有时候一天读不了十几页,对其中的内容消化不了,很是沮丧。但是自己还要硬着头皮往下读,反反复复地读。现在来想一想,确实是因为自己年龄大了,记忆力大不如从前 。还有就是这么多年,自己只顾埋头进行教学,实践经验是有,可是缺少了很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成长。要说心得体会有很多,但是只能一些皮毛的见解,要想有深刻的体会,还需要深入地再去研读。
《最初的追寻》中叶小平老师对语用教学进行了分学段的解读。每个学段有每个学段的特点,首先关注的是每个学段学生的学习状态,然后是每个学段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特点,第三个方面就是针对这些特点所需要挖掘的文本的秘妙所在。针对以上内容,我也只是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没有很深入的体会和记住这些内容,需要下功夫去琢磨。在《永远的实践》这一部分内容当中通过课例的解读,使我受益匪浅,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这里豁然开朗,迎刃而解,有时间自己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是却苦于无法解决,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确实是在专业知识上的欠缺。比如说教学《恐龙的灭绝》这一课关于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恐龙灭绝的原因的第二种说法。当时我也知道这是一些因果关系的句子,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提到了,也引导孩子们说了。但是没有像叶老师这样一层一层的剥茧抽丝的办法让学生理解了这段文章。“小行星撞上地球”与“恐龙渐渐灭绝”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这中间还有因为“小行星撞上地球”引起的地球上气候物种的一系列的变化,最后才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中间包含着多重的因果关系。我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思路就没有叶老师这么清楚,叶老师的处理办法非常巧妙,在初步感知后,出示句子让孩子们排队,顺势让孩子们说一说,恐龙为什么会灭绝?通过“句子接龙”的形式,孩子们一次次经历思维的接龙 ,对其中的层层关系感知更深了。此时出示内容课文内容填空,孩子们因为有了之前的思维沉淀,填空水到渠成,对其中一环接着一环的关系也越来越明了。我在教学的时候就有一些粗糙,所以孩子们的理解不是很清晰。又比如在处理《看雪》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和叶老师产生了同样的疑惑,我当时提出了疑问,但是一直不得解。读叶老师的这篇解析,我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抓住标点符号为切入点,抓住对话进行教学,来体会深情,美好的向往。《小摄影师》是学习对话描写的典范,好多老师都注意到了。所以在续写故事之前,我又上了一节学写人物对话的作文课,课例是仿照于永正老师的,稍作改动。结果是在五年级上课的时候效果好一些, 三年级的学生接受的速度就慢一些,二节课的内容三节课上完。在后续写作中看, 三年级学生大部分学会了对话的写作,五年级的学生习惯于以前的写作,对话仍然用一大段写下来。《永远的思考》和《永远的印记》当中又让我体会到了作为一个老师需要多学习,多反思,要吃得苦中苦。这两点正是我很缺乏的。
再读杨莉俊老师的《用小智慧 做大课堂》这本书,让我感叹到杨老师的成长,每个人成功的背后都是刻苦的努力,辛勤的付出。杨安国老师的一句话特别是受用:“一个只会读书、教书,却不会反思、写作,不梳理自己成败得失的老师,是难以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的。要使自己得到更快更好的成长,就要坚持反思,勤于动笔。”读到这里, 我也羞愧万分,因为自己要学的、要写的、要反思的太多太多。这不仅让我想起了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教授的成长经历,和杨莉俊老师一样,在我们看不见的背后,是她们的付出、勤奋。在杨老师的这本书里边也提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我也知道,但是在现在我的这个班里,大多数孩子不管是学习习惯、家庭环境、家长素质所有的一切都大不如从前的孩子,这班孩子耗尽了我所有的热情,我觉得我就是在教书,提不起兴趣来。读过这本书我就要深深地进行反思,怎么样能够把这些自己不如意的孩子当成宝贝的孩子来教,这是我开学要尝试着实践的问题。低年级的识字和写字教学至关重要,这些拼音教学,识字和写字教学有很多方法我们大家都在用,但是我们缺乏的是像这些老师一样,把这些内容系统地总结出来。我们没有他们了解的深刻,我懂得的只是皮毛。在这本书当中,我知道了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形声字,怎样更清楚去教孩子辨别这些字。写字教学是美的教学,假期中书法练习,让我感受到荒废的毛笔字退步的多么可怕,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就是胜利。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我需要做的不光是埋头教学,还要抬头看看前面的路。学以致用,尽量能够多反思,多读书,用理论知识来充实自己,把自己的一些实践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做系统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