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表达,落实“语用”
赵蕾名师工作室发起了2019-07-25
4
回复
46
浏览

读刘仁增《语用----开启语文教学新门》有感

  许昌市学府街小学  姜媛媛

       这个寒假,在赵蕾名师工作室小伙伴们的带动下,我又捧起刘仁增老师的《语用——开启语文教学新门》这本书。翻阅这本书,我经历几番心路历程,由最初的漫不经心走马观花,啥也没看懂一头雾水;随后强迫自己排除杂念,静下心来认认真真阅读略知大意;最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边慢慢咀嚼边细细品味。我觉得,一个人战胜惰性,勤于学习,还是会有许多收获的。

       在这本书里,刘老师秉承了《让语文回家》的“语用”主张,高举语用的大旗,在理论观点和教学策略两个方面,阐述如何把教师和学生从“理解本位”、“感悟至上”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他们引向语言应用、言语提升的学习之途,从而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的课。除此之外,更多着力凸显“新门”之“新”,以体现本书的亮点。特别吸引我的是那一堂堂有读书、有对话、有思考的课例,这些课例中的“语用教学”的思路人人可以借鉴,教学策略人人可以模仿,颇具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本书中指出“语用教学是一个以‘听’‘读’‘视’为输入,以‘说’‘写’‘评’为输出且互为有机循环的“全语用”。我们常常把“说”“写”“评”归为表达方面,也常把训练重点放到中高年级,而低年级的主要任务为识字写字,就容易忽视表达方面的训练。作为一名常教一年级的语文老师,读了《语用》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并在实际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

       一、观念转变

      低年级语文教学,我们一直以来都是以“识字写字”为重点,为核心。如何将语言文字训练落实到“识字写字”教学中,的确需要我们细细琢磨。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识字写字”教学——这是根本。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因为这是语文课程性质决定的。其实二者并不矛盾,我们关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自然就能关注低年级的识字与写字教学了。词不离字,句不离词,相依相存。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还得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目标。如果我们摒弃语言文字,还走串讲串问、繁琐分析的路,而没有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上学会什么,这样的课堂必定是失败的语文课,是对学生的不负责。

      二、积极尝试

      “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观念转变了,还需要我们去积极尝试。我们的教学目标首先要关注语用。以一年级下《小壁虎借尾巴》这课为例,这是一篇故事性强,充满童真童趣,还蕴含这科学知识,很受低年级孩子喜欢的课文。往年教学这一课时,除了学习本课的生字词,都是一成不变地引导孩子深究“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它都向谁借尾巴的?它最终借到尾巴了没有?”以此来作为教学目标,孩子们似乎都能回答这些问题,读懂了课文,就认为达成了此课的教学目标。其实,这些问题孩子多读几遍课文就能很快找出答案,甚至会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回答。如此设计教学,“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目标在教学中就很难落实和达成。今年我把目光聚焦到“语言文字的运用”上,紧抓文本主要内容,让孩子在自学本课生字词、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燕子在空中摆着尾巴”这部分,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后,抓住“摆着”体会作者用词的贴切和准确,然后引导孩子小组合作学习“小鱼在河里摇着尾巴”、“老黄牛在树下甩着尾巴”两部分,学生很快能在小组学习中抓住“摇着”、“甩着”进行朗读体会,甚至还加上动作;接着我指导学生仿照“摆来摆去”、“摇来摇去”、“甩来甩去”交流平时积累的含有“  去”的词语;并鼓励孩子模仿课文3、4、5自然段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训练:“小壁虎还会向谁借尾巴,它们会怎么说”,并互相交流写话的内容;最后引导孩子结合课文内容和老师媒体出示的资料说一说小动物尾巴的特点和功能。这次的教学较好地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落实在教学的各个环,学生在体会、模仿、想象、交流中不仅学习了积累了语言文字,还尝试着运用学到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这样的教学尝试,从注重阅读理解分析转移到关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转变,学生就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发展言语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逐步提高

      因一年级的学习任务重,从学拼音到识字写字,似乎没有多少时间训练孩子的表达,然而孩子的表达能力短期是训练不出来的,必须从一入学就开始训练,逐步提高。训练应从简单的说一句完整的话,再慢慢到表达较完整的一段话,这种训练应贯穿整个一年级的教学任务中。在拼音教学中不仅可以利用文中的插图和四声音节进行简单的说话训练,还可以帮助学好拼音。如学习复韵母iu和you可联系四声说话:yōu我今天写拼音得了优;yóu我想向爸爸学游泳;yǒu我有一个新书包;yòu今天又得了一朵红花。在教学《荷叶圆圆》这一课时,“荷叶是我的  ”是本首诗最大的教学价值点,我们老师都不会放过这一语用的训练点。其学习的难度不在于能否发现其句式特点,而是在于这样的句子并不是孤立的,是与接下来的一句话紧密相连的。而这,常常被许多老师所忽略。考虑到这样的语文知识是不宜告诉给一年级的学生,所以只能采取渗透的方法。教学时可以分两步走:先是既出示“荷叶是我的  ”的句式,还要把后一句话也一并呈现,为学生提供了完整而具体的说话语境;再在模仿“小雨点”说话时,特意把后一句话做了变化,从学生说的“小雨点打在荷叶上,这里一下,那里一下,敲着欢快的鼓点”变成“小雨点打在荷叶上,你快我更快,好像在比赛”,以此帮助学生意会语言表达的内在关联,感受语言的情景感和完整性,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万丈高楼平地起,语言文字是根基”。倘若没有低年级有效的能力培养,那高年级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在我们低年级的教学中,不但要扎实落实识字写字教学,也要着力培养孩子们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夯实基础,落实训练,一切将水到渠成。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