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兴业路小学 梅琳
这个假期,读了几本书,赵校长推荐的《最初的心 永远的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平心而论,我不能算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但这本书确实实用,尤其是后面的案例,记载着作者平时在语用方面的收获,让我大受启发。读完后有一丝后悔,这么实用的书,为什么没有早两年读到?同时,更多的是庆幸,现在读还不算晚。
这本书重点在探讨语用,而语用,也是我最近几年比较关注的问题。曾经,我特别重视在课堂上烘托气氛,带着学生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情感,感悟作者要传达给读者的一种精神内涵。甚至觉得,语文课没啥可讲。后来,学习了新课标,才发现这种想法大错特错,“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我,只重视了人文性,最根本的工具性完全忽略掉了。把语文课硬是上成了思想品德课,学生接受了各种思想教育,可是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头疼,写作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不行。他们总是在关心写多少字,然后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凑字数,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内容空洞乏味,甚至不知所云。
后来在不断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感受到语用的重要性,要把握语文的工具性,注意挖掘教材读写结合的点,语文课堂要关注读写结合。
我现在教的这个班级,到目前我坚持训练了一年半,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现在提起写作文,学生没有了刚开始的那种烦躁,写出来的内容比较充实,能比较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抒发感情,篇幅也大大增加。
在实践中,虽然我知道语用的重要性,但仍觉得把握的不是很到位,有时找不准训练点,有时甚至找不到。这本书第二部分——永远的实践中,按教材顺序列举了很多课文的读写结合点,但在我讲的时候,很多地方都给忽略了,根本没有关注到。印象最深的是第三部分——永远的思考中的《慈母情深》对于目前外貌的解读,在我讲这一课的时候,只是在泛泛地找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而没有更深层地挖掘。作者从“龟裂地手指”一词入手,解读后,随即让学生找像“龟裂的手指”一样的外貌描写的词语,例如“弯曲的背”“疲惫的眼睛”,并同时从这三个词语中感悟母亲生活的艰辛。我却是把它们割裂开来,效果大打折扣。
在这一部分,叶小平老师还列举了许多课文是我们即将学的,我很庆幸,能在讲这些课文之前读到了这本书,它一定会给我的课堂注入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