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梅琳发起了2019-07-25
0
回复
7
浏览

       如释重负,终于把这节课讲完。

      这节课从年级内的示范课,到申报学校的融合课,一共历经了四次公开试讲,再加上最后的录制,共讲了五遍。每一遍讲课后,领导、同事都会及时给予评价、指导,根据反馈再及时调整,因此,每一次讲的内容,都不完全相同。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虽受了很多磨炼,但却是值得的。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第一次上这节课时,整个过程比较流畅。基于对“语文课有得有失”的理解,我并没有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课文内容,而是把握几个关键点,比如:面对七八岁的巴迪写的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有什么反应?父亲有什么反应?巴迪长大后对这件事的理解。来探讨巴迪成功的原因,感悟父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学生很容易就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来感受不同的反应。抓住母亲“眼睛亮亮的”、“搂”、“精彩极了”感受到母亲对巴迪的鼓励,抓住父亲“扔”、“糟糕透了”明白父亲对巴迪的批评。最后,又能联系实际来谈一谈爱的不同表达方式,严厉的批评也是爱。

        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也能应付自如。课后还能加入写作指导,让学生完成小练笔,结构完整,课堂比较紧凑。虽然有瑕疵,但自己整体感觉良好。课后请教了赵蕾校长,她认为,我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点,那就是写作方法中对比的运用。作者在描写父母不同态度的时候,是运用对比的方式,通过对人物动作的对比、语言的对比、神态的对比来表达的。如果课堂能把这一点讲清楚,那么在练笔的环节,学生会写的更好。我太注重学生体会情感了,忽略了真正的语文的东西——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为了时间的完整性,设计的问题太琐碎了,太简单了。应该放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

        于是,我进行了调整,板书设计上也突出了过程性。

        感慨这一课不仅有“精彩”之处,还有“糟糕”之处:

      “精彩”一、教学过程紧扣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通过抓住重点语句,重点段落来理解;采用多种方式去领悟父母不同的爱,如:小组合作交流,联系生活实际,一首父母爱的小诗,紧扣重点的板书。在学生不自觉中突破难点,微风细雨中感受父母的爱。

      “精彩”二、教学环节比较清晰,过渡自然。抓住“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的对比,让学生在不经意间理解了父母不同方式的爱。

       “精彩”三、同学们朗读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当然本课还有诸多不足:

     “糟糕”一、教学重点有忽略的地方,如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要进行强调。而我只是在多媒体上标注出来,让学生以读来体会。没有做到先分析写作特点,再体会文中情感。

     “糟糕”二、问题有点琐碎,过于简单。如:几年后,巴迪认为自己的第一首诗怎样?父母又是怎么评价的?少年时候的巴迪是怎么做的?这个地方应该提得有点深度,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总之,这堂课留给我太多的感受,一句话,不管是“精彩极了”也好,还是“糟糕透了”也好,我会继续前行。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