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年级的学生在完成课内阅读和课外理解时,总是不明白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呢?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觉得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首先还在于平时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比如,读到课题、疑问处、不懂处……就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问题可以口头提出,也可以书头批注。其次,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学会梳理问题,梳理中进行过滤、筛选,学生互助可解决的即是容易的、价值不大的。解决不了的,说明有难度,往往也是理解整个文本的关键,需要在老师的点拨、启发下进一步思考才能解决,这即为有价值的问题。坚持训练,我想学生会有提升。
说的很全面,果断收藏。
值得学习
我觉得告诉他们提出的问题,不是为了配合老师而努力去想老是想要的问题。而是在预习中找到自己读不懂的点,课堂汇报的时候让孩子们先汇报自己给自己提出了什么问题,自己解决了几个,还有什么是自己苦苦思索回答不了的。甚至可以布置成书面的作业,让孩子写出来,在批改时,把好的问题拿出来全班分享。
赞同
前置预习,既了解学情,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热烈宽松和谐民主氛围,多鼓励,多赞赏,也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和自主的探索,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并产生想要急于弄清问题的欲望,这时,学生就急于想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
错着错着就对了。
新教材四上有一个阅读策略单元的训练点就是”提问“,你先看一下电子版教材,会找到一些答案。
研读我们缺少的统编教材。
我认为其实还应该基于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而问题的价值性,得益于学生日常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是的,读不懂的地方就是问题,多问为什么,养成思考的习惯。
如果能很好地把学生引入文本,让学生身临其境,走近作者内心,相信会提出很有
从不同角度学会提问
学会思考,充分预习,才会有思考,有疑问。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通过阅读就一下子就能解决的,价值就相对小。一下子解决不了的、或者在阅读中又发现新问题的,需要经过一番思考才能解决的,价值就比较大。
是的,学会提取,梳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