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格局 寻找新突破
——名师工作室厦门研学心得
东城区实验学校 张艳红
八月初,我们工作室的成员一起有幸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培训学习。这次培训,我们既聆听到了令人敬仰的当代教育名家任勇教授和知名教育专家方元山教授的报告,又认识了年轻却颇有建树的教学专家谢淑美老师。此外,我们还实地参观了两所厦门的优秀学校。它们悠久的历史和先进的理念令大家惊叹。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如何成为名师,任勇教授围绕“教书之道、育人之道、学习之道、育己之道”为我们阐释了名师成长的新境界,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个人成长离不开自我的觉醒。方元山教授以幽默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讲述了有效教学的策略,对于一线教师,我们的主阵地还在课堂,千方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是王道。
如果说德高望重的教育大咖让我敬仰,那年轻却很有建树的谢老师则更令我敬佩!记得培训学习的第四天,看安排表上课程及授课专家的简介,我以为这一定也是位有着丰富积淀的教育前辈,但一见到谢老师,我惊讶地发现:她竟然这么年轻!通过进一步的介绍,履历表上显示出一个个有分量的头衔。没想到如此年轻却身兼多重身份,事务繁多但成就突出的她居然是位美丽的80后!
惊叹之余,我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谢老师在工作重压之下是怎样连年成为教学的“翻盘手”,又是如何进行教学研究,做到自我成长并引领工作室创建的。同样是普通的一线教师,她的时间都是从哪儿来的……这一系列的疑问在谢老师谈到的“敬业奉献”中有了答案。谢老师是一个热爱思考的人。当大家都在边抱怨边辛苦地干工作时,谢老师已经在思考如何高效地干,巧妙地干、特色地干、享受地干,才能做一个“懒”到极致且富有创造性的学科教师兼班主任。正是这样的思考不断推动着她追求卓越的脚步,也正是这不懈的追求成就了她的事业。
年轻的谢老师作报告富有激情,嗓音因劳累虽显沙哑,但说话铿锵利落。全天的报告,谢老师结合自身的专业成长历程,围绕如何“创建专业引领工作室”和“创建特色工作室”两个专题,为我们详细解读了“基于教研建设和项目建设”的两大工作室研修模式。基于“教研建设”的研修模式是名师成长的基石,而基于“项目建设”的研修则是成就名师的专业平台。两种研修模式既是工作室研修的两个梯度,又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合力共同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这也为工作室学员的成长和工作室的整体发展指明了方向。
几天的研修,时间虽短,但课程涵盖的信息量却很大。我认真地投入到每一堂课的学习中,且听且思,且看且思,且研且思,制作学习美篇,和学员积极交流互动,及时分享学习收获,受益颇多。作为工作室的一名学员,虽不能达到以上大咖的高度,但从他们的报告分享中我也有了深刻地体悟:
一、自我觉醒
专业发展需要自我觉醒。同样的工作是辛苦地干,还是高效地干,幸福地干,取决于自身的觉醒和选择。专业追求是教师专业化的导航仪,当我们明确了自己的追求,导航仪会带我们到达目的地。做一个有追求的学科教师应是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方向。
二、丰实理念
理念引领行动,我们的专业理念直接影响我们学科的教学,影响到学生的学科成长。这让我想到了语文学科中提到的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正所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教育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分数,局限于某个年级、学段,而要试着放眼整个学科,再从高处俯视自己目前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学科成长培养才能做到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其实我们从小处着手做的通读课标及六年的教材,都是为了丰实我们的专业理念。虽然我们的认知一时很难达到学科成长层面,但我们必须有意识地不断向之靠拢。
三、勤于思考
学科只是载体,怎样利用学科引领学生成长是我们学科教师最应思考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要不断追问自己:语文是什么,除了字词句段篇还有什么,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更高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在思考中不断寻找自己的认知和答案,才能更好地突破、创新。
四、善于研究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怎样才能引爆学生的学习潜质,撬开学生主动学习的大门应该是我们每个教师持续研究的永恒专题,唯此才能真正提升教学质量。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只要挖掘出了学生的潜能,学生自然也会成就我们的职业追求,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
五、团队共进
个人成长离不开团队的发展。专家不断提到的“部落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其实和我们的名师工作室有共通之处。我想这强调的就是“借团队之力,助自我和他人提升”的团队意识。今后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与大家抱团研修,共同进步。
仰望专家们的成长历程,却也是脚踏实地一步步走来。反观自己的成长之路,还需努力上下求索!虽然这些先进的理念一时还不能很好地消化,但我会把已有的收获努力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促进新知的内化、吸收,在不断探索中有所创新!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相信只要我们勇于突破现有的观念束缚,重构自己的新格局,抓住机遇,努力前行,就能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