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读写结合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暖暖的微微一笑发起了2019-07-26
0
回复
28
浏览

浅谈读写结合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东城区邓庄乡马庄小学      赵艳艳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在“课程设计思路”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此,语文教师心中应时刻有语用训练的意识,强化语言运用的教学,也就是要关注言语形式,并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如何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语用的能力?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激趣阅读,促进语言文字积累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激发孩子们阅读的兴趣是极为重要的,我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姑娘》后,我给他们介绍《安徒生童话选》;学了争吵后,介绍爱的教育;学了蟋蟀的住宅后,可让学生查阅昆虫记……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但是“读”并不是学生盲目地自我朗读或背诵,而是需要教师作出恰如其分、便于理解的技巧指导,强化课外阅读指导,教给阅读方法促进语言文字积累

      ①摘录与随感。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广撷博采并内化吸收,学以致用。②精读与略读。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引导学生有重点的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边读边想;在文章的重要之处,感触最深的地方圈、点、勾、划。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根据自己的需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慢慢地就能从中获得较多的信息和知识,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③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阅读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阅读情况,共同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交流心得体会;同时也还可以举行课外知识竞赛,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还能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二、丰富训练形式,将读写落到实处

     教师在引导学生多阅读、多摘抄、多诵读的同时,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感悟、多鉴赏、多运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变“理解课文”为主的解读式教学转为注重“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

1.仿写训练,奠定写作基础

  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著名作家叶文玲在《我的“生长果”》中写道:“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可见,仿写,是读写结合的最基本方式,也是从读到写的有效途径。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可以指导学生仿造一句话、一段话或一篇文章。如学习《称象》一课,让学生用“先┅┅再┅┅然后┅┅最后”等词语仿写一个自己熟悉的做事过程。学生有的写“削苹果”、有的写“洗手帕”等,注意了做事情的先后顺序,层次清楚。

通过仿写,不但加深了理解,更使同学们摸到了写作的门道。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如果一个学生记的好句段越多,他对于写作就越觉得轻松,越感兴趣,写出来的文章也就越地道,令人赏心悦目。

2.随文补白,促进消化吸收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的一切,而且是知识的源泉。”课文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或意犹未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拓展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可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文章意犹未尽的地方写出来。《风娃娃》中有这样一段话:风娃娃却一点儿也不知道,他仍然东吹吹,西吹吹,吹跑了人们晒的衣服,折断了路边新栽的小树……人们都责怪他。在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后,我又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段话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省略号表示风娃娃还做了许多坏事。我又引导学生想象:风娃娃还做了哪些坏事呢?人们是怎么责怪它的呢?孩子们的想象丰富有趣,课堂气氛显得尤其活跃,风娃娃把阿姨的假发吹飞了,她说风娃娃太淘气了。”“风娃娃把小朋友吹感冒了,妈妈说:可恶的风娃娃,真害人!”……我觉得既然孩子们兴趣这么浓厚,如果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写出来应该没什么问题,就提出了写的要求。

      学生的随文练笔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这就促使学生主动深入地去钻研课文,有效解决了学生作文没有素材的老大难问题,在培养其敏感的作文意识的基础上,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保证了教学主题的统一性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理解运用,读写结合可谓是相得益彰。

3.续写练笔,放飞自由心灵

      课文中的某些情节因表达需要,会省略、跳跃或戛然而止,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引导学生进行续写训练,有助于对文章的深入理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顺意续写。即顺延课文原意续写课文。也是一种有效的练笔方式。

    (2)变意续写。即改变课文原意,生发出与课文内容相反的结果。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最后一句:“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文章的结尾让人感觉非常的遗憾,这也是孩子们不愿看到的结局。此时引导孩子想象二十年以后,小村庄的人会怎样做,小村庄会变成啥样,以《二十年后的小村庄》为题续写文章,孩子们的情绪高涨,创新思维活跃,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改写训练,促进读写能力

       改写以原文的思想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改变课文的表现形式,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是想象作文中较难的一种综合性练习,同时,又是一种更有效的培养创新思维的手段。

  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结晶,学生在充分理解了诗词的思想和意境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改写成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如《咏柳》诗,除了诗中提到的柳树外,还可以添加花、草、燕子、人物等,这就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春景图。把这一场景具体描绘下来,使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得到提高,对原诗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同学们学习了剧本和相声以后,还可以把一般的文章改写成剧本或相声。

  总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文本,挖掘语言的生长点,根据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精心选择语言训练的内容多给学生练笔的空间,做到读写的有机结合。久而久之,学生的语用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