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3日—3月27日,全国小学数学网络教研公开课直播活动如期开播,为期五天的课程聚焦了人教版小学数学1-5年级的教材分析及重难点。听完这些课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有效的教学,应从“找准联系”开始。
1.读懂教材主题图,透过现象看本质。
王永春老师从现行人教版教科书存在的问题谈起,指出了小学数学教材和教学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谈到了“教材”、“学材”、“生本学材”;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注重复习与相互关联。例如:10的认识,为什么会把十根小棒捆起来?有什么用?学生从一年级开始,逐步理解了十进制计数原理,是小学数学的基础。
在张齐华老师的讲座中,提到了在教学一年级《1—5的认识》主题图中,两只犀牛用数字“2”来表示,为什么犀牛1大1小?为什么羊的只数可以用头代替?提醒我们在教学时关注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对应关系,计数的过程与事物的物理属性没有关系。
卢声怡老师也提到了:在教学三年级《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主题图中,42÷2,图中为什么没有把2棵树先去种?而是把一捆树解开了?再结合分小棒的过程及竖式的书写,仿佛是为了告诉我们先分整捆的小棒,计算时“从高位除起”。
2.借助几何直观,理解背后道理。
从教材上呈现的小棒操作图、点子图都将学生计算的思维过程刻画出来,从而沟通直观模型与抽象算理的联系。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重视算理,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习的能力。如:在计算“十几减9”时,怎样借助小棒的操作,通过摆一摆理解“破十法”、“连减”“想加算减法”;在计算14×12的教学中,在点子图中圈一圈能很好的体现出学生思考的过程,找出竖式计算的步骤。
3.关注生活经验,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倡导数学课堂生活化,强调将课本数学变为生活数学,尽量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使课堂成为一种开放的“生活化”数学。今天通过省厅名校课堂的回放视频让学生学习了《面积单位》,为了帮助学生形成面积单位的表象,我们设计了“做一做”和“找一找”的实践活动:分别做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正方形;找一找你周围的哪些物体的一个面分别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学生大多采用了画图的方法把“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表示了出来,令我惊喜的是同学们采用了在“地上画一画、用绳子围一围或用报纸拼一拼”的方式表示了1平方米。
4.整体把握教学,到位而不越位。
张洪叶老师提醒我们只有准确把握同一领域数学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和不同领域数学之间的横向联系,才能整体地把握教材,教师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做到准确到位而不越位。例如在三年级的《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可以结合“米尺、人民币、面积、数轴”等直观、半直观模型来认识,让学生在熟悉的、具体的情境下感知,而不要把小数作为抽象的“数”来研究,不要出现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
华应龙老师是找准“错误与认知”之间的联系,挖掘错误背后的价值,使其变成差错资源,让学生敢于直面错误,超越错误,形成了他的“化错养正”;孙凤武老师找准了“数学体系的基本线索” ——数学知识这条明线与数学思想方法这条暗线之间的联系,做好知识的迁移与延伸,研发了基于课堂创新的习题;刘善娜老师找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学习的生长点”的联系,注重方法的沟通与拓展,设计了很有效的探究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认真思考教学建议,找准教材知识间的联系,关注教学与学生认知的联系,实施有效的教学。